下载安装APP时,有对话框弹出,要求用户为其开通相机、通讯录、位置等权限,否则就无法安装使用或者无法使用其中部分功能;刚在一个APP搜索过某产品,转眼就在另一个APP看见该产品的广告……这样的情形,屏幕前的你应该并不陌生。不过好在这些已经进入相关监管部门的治理视域。

11月27日,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工信部有关领导透露,自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以来,绝大部分企业都按时完成了整改,并积极参与各项标准的制定以及全国APP技术检测和服务平台的建设,但是还有一些企业经过多次整改仍然问题突出。比如:头部企业APP的问题反复出现;中小企业整改应对能力不足;应用平台、分发平台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很多企业漠视整改,甚至使用技术手段进行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信办截图

保护APP用户权益,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需要久久为功的工程。特别是在互联网新业态层出不穷、各种APP五花八门的当下,如何完善顶层设计,夯实长效治理的根基?如何创新治理方式,跑赢行业生长的速度?如何解决好调查取证难、投诉难、处罚难的问题,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需要治理和监管时刻在线。这次网信办出台的征求意见,对38类常见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进行明确,可谓正当其时、大有必要,通过类别划分将头部应用和中小应用“一网打尽”,必将有力规范APP开发和经营,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可操作性,推动“最小必要性”原则落地见效。

立规矩、明底线,这是长效治理的重要一步。政策目标明确,守住个人信息安全,关键还要靠强有力的落实。一方面对于那些违规收集信息、拒不整改的市场主体,要加大惩戒力度,另一方面也要畅通监督渠道,提升用户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无论是APP的开发者、运营商,还是应用分发平台,都应该认识到信息保护的重要,把好产品的合规检测、资质审核、合法验收等关口。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治理、肩负起应有职责,才能扎牢信息安全的篱笆。

目前,我国APP在架数量超过350万款,涉及人们出行、购物、支付等生活方方面面。越是“万物可联、万物可算”的新场景不断,越不能以高科技之名,挖数据暗道,搞算法黑箱,行窃取之实。否则,个人信息泄露后,轻则受到广告骚扰,重则扩大“套路贷”等诈骗陷阱。各家APP企业理当提高思想认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要踩踏红线和底线,陷入信任危机、道德质疑,最终失去用户也失去市场。

(原题为《技术对抗、漠视问题……APP整改不容心存侥幸 | 人民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