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月29日凌晨,日本关西夜空中出现异象。一个蓝色火球从天而降,然后半空爆掉。大地如同白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查到特别权威的说法。互联网上炸锅,可能科学家们觉得稀松平常,连科普都懒得普了。比较普遍的看法,它就是一颗流星,只是个头大点,看上去也是很悬,貌似离地面太近了。自媒体对世界末日的担忧又出现了,几乎每次都这样。担忧也就是担忧而已,既然那么惜命,总该做点什么,可惜没有。大家都在愁川普和新冠,这两件事情让流星威胁变得不那么急迫。
但这段时间,仰望天空的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新的怪事。也是一个小天体,又小又暗,叽里咕噜奔地球来了。9月份巡天望远镜刚看到它的时候,以为就是一颗小行星,按程序给了个标签叫2020SO。后来越看越不对。这不像小行星啊。
小行星在太空中的平均时速,大约是65000公里。而这位2020SO,每小时才3025公里。简直就是溜达,特别养生的那种。另外它的轨道也太圆了。别的小行星多是椭圆轨道,而且还和地球轨道存在一个夹角,是斜插着的。2020SO的轨道,居然和地球轨道差不多。这真是走夜路时间长撞见鬼。
再仔细研究一番,更蹊跷了,它居然是空心儿的。而且,还有不锈钢。外星飞船吗?
那就查查它是从哪儿来的吧。一番分析研究后的结论是——它的出发地是地球!
话说,五十多年前,美国发射过一个叫勘测者2号的探测器,目的地是月球。但任务没成功,探测器在月球上着陆失败,摔了。但运送探测器的擎天神半人马座火箭助推器却嗖嗖地,越过了地球轨道直奔浩渺的太空而去。其实它没跑远,而是进入了环绕太阳的轨道。现在,它转悠回来了,就是2020SO。

擎天神半人马座火箭助推器。

11月,这个助推器就被地球引力捕获了,理论上,12月和明年2月是最佳观测期,到了3月份,它就又走了。只是,如果想看到的话,肉眼肯定没戏,得用好一点的天文望远镜,它太暗了。而且虽说近地,也在月亮的外边。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这也算一次小行星乌龙事件吧。

2.
话说,早年间宇宙大爆炸,均匀的物质与能量里出现了量子波动,慢慢凝聚出了第一代恒星。这种恒星叫星族Ⅲ,特点就是特别大,内里稀薄,组成的粒子都轻。但它们扛不了多少时间,长的几十万年吧,短的据说也就一瞬间,连光都来不及发出,就坍缩变黑洞了,或者成了超新星爆发,猛喷各种物质。星族Ⅲ之后的恒星,叫星族Ⅱ。好歹是有点重粒子了。星族Ⅱ坍缩了之后,形成了太阳这样儿的星族Ⅰ。就这么爆了聚聚了喷喷完再爆,来来回回,粒子们终于聚集到一起了,有了分子了。满世界都是星尘、气体以及金属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在鲸鱼座方向发现了古老的恒星遗迹,含有少量金属元素。它应该属于星族Ⅱ。最古老的星族Ⅲ目前存在于理论中,尚未发现。

大多数都被恒星给吸进去。有一部分,在恒星外围形成了一个盘。密集点的地方慢慢聚拢,成了行星。行星和行星不一样,致密的、岩石啊金属啊组成的行星,都集中在比较靠近恒星的地方——搁在太阳系里,就是内太阳系的四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远点的地方,温度低了,物质稀薄了,形成的是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一带叫外太阳系。内外太阳系之间,隔着个小行星带。
几百年前,当人们还只知道有六颗行星的时候,德国有个数学老师叫提丟斯的,做了个数字序列。他把0、3、6、12、24、48、96、192……这么一串数字,加上4,再除以10。得出的0.4、0.7、1、1.6、2.8、5.2、10、19.6……恰好就是各个行星到太阳距离的比例(地球是1)。天文台的波得把它归纳为公式发表,就叫提丟斯-波得定则。果然,后来人们在大约19.6的位置上找到了天王星(实际是19.267)。大家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反正就是这样。
美中不足的是,2.8这个位置没有行星,一直是空缺。直到三十多年后,西西里岛巴勒莫天文台台长兼牧师皮亚齐找到了谷神星。谷神星就是2.8(实际为2.77)。
就是谷神星太小了。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那个位置是小行星带,谷神星只不过是小行星里比较大的一个,叫行星有点勉强,叫小行星又委屈,就叫矮行星了。后来大家一琢磨,那个地方本来该形成一颗大点的行星的,但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愣是没成,保持了太阳系初期原始的样子,算是太阳系早期的遗迹。

2015年,NASA的探测器黎明号绕着谷神星拍下照片。谷神星有很多闪亮的斑点,那是冰。NASA决定让黎明号在谷神星50公里的轨道上永远转下去。

按说,小行星带的质量应该挺大,但木星引力大啊,给卷走一部分,太阳风使劲吹,又吹走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甩到内太阳系里了。所以几十万个小行星,质量才有月亮的二十五分之一。其中谷神星还占了三分之一。
早年间,太阳系里可是血雨腥风,一大堆小行星乱撞。那可不是流星雨,简直是流星雹子流星锤。看看月亮就知道了,一身的疤,就那时候砸的。不过那时候没人,砸就砸了。砸也有砸的好处,比如行星越砸质量越大,算是资源整合。最关键的是,小行星上有水,甚至还有氨基酸,大家都猜,没准一砸,把地球砸出花儿来了,出现有机物和生命了。
终于,太阳系里的小行星彗星什么的消耗得差不多了,按说该清净了。可事情哪儿有完啊?总有不按牌理出牌的。小行星啊,彗星啊,没完没了往太阳系里飞,你觉得这是谁干的?

3.
凡事无绝对。一个群里,总会有个另类。这个另类就是海王星。按说,它应该按照提丟斯和波得说的,在38.8的位置上。可它偏不,它的位置是30.1,差的太远了。
曾经一度有人怀疑,海王星和外边一点柯伊伯带的小星星有交集,会把小星星甩到太阳系里边。后来发现还不是。柯伊伯带的小星星们不少跟冥王星一起转,海王星围着太阳转三圈了,它们才转两圈,而且,冥族星群的轨道有个倾角,实际和海王星交集并不多。尽管有一些被吸引到太阳系内部,成了海王星或者土星的卫星,但大多数还算稳定。真正容易被甩进来的是散盘上的星星。
散盘的地盘儿一部分跟柯伊伯带重叠,但向外延展很多,而且轨道比柯伊伯带的星星们更斜,倾角更大。它们中也有一颗大的,叫阋神星,和冥王星差不多大。因为偏心率大,它们的轨道在一个点上很接近海王星。海王星就把它们一甩,跟弹弓发射一样,进了太阳系。当然,也有一部分会飞离太阳系。

与柯伊伯带天体轨道(参见冥王星轨道相比),散盘有更大的倾角和偏心率,在某个点上更接近海王星(参见阋神星轨道),散盘上的小天体更容易被海王星甩到太阳系内部。

按说,彗星会蒸发,会被太阳风吹得越来越小,小行星撞一个少一个,怎么会没完没了呢?重要原因就是海王星和散盘,暗搓搓地一个个往里扔。
另外一个补充源,据说是更遥远的、包裹着太阳系的奥尔特云。奥尔特云里的小天体,引力很微弱,稍微有点动静,就脱离位置了。这么说吧,哪位更靠近太阳系的大星星引力拽一下,哪怕招呼一把,就有小天体往里飞。
我们的太阳系就是这个样子,说好也不好。你说它充满危机吧,它在宇宙里就算不错的了,有宜居星球,好歹能让人活着。你说它好吧,它就像一架全自动的机器,明枪暗箭没事就来把邪的,就是爱折腾,让人不得安生。所以人类最终还是要走出去。地球留下当基地、当博物馆都行,为此付出些代价,比如弄个2020SO一样的乌龙,也值得。 没错,地球的确是家园,以前森林和山谷还是猿人的家园呢,不走出去,他们也成不了现在的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