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大师是天津的“宝贝”,即使去世10多年,老人家依旧有号召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质疑马三立的地位,提起马三爷在最后的演出中,问的那句“我值吗?”也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问。

正如郭德纲所言,艺术中艺是本事,术是手段。艺人作艺,靠的是天赋和勤奋,卖的是那一句“好”!

叫不叫好,就牵扯到值不值了,以及天津人的市井性格。

比如街边常有卖烤红薯的小贩,天津人无论白薯、红薯一律叫山芋,卖烤山芋的决不能直接叫卖“烤山芋!”,夸耀自己的山芋味道好,前面要吆喝说“栗子味儿的”。一般卖烤山芋的,都吆喝“栗子味儿的——烤山芋”,有的直接就吆喝“栗子味儿的”,这才有天津味道,老百姓也才会付钱。

这可不是什么穷讲究,五大道的富贵人家也吃这一套。

租界下午三点,太太小姐们午睡醒来,需要一点小食,这时卖切糕的小贩来了。租界里极是安静,有的巷子极深,卖切糕的小贩,带着一个小男孩,正到变声期,木轮车停在巷子口。小男孩拉着小公鸡嗓,悠长地吆喝 “切糕江米藕”,变声期男孩的沙哑声,显得巷子更是安静。 听到吆喝声,各家各户的老女仆端着托盘走出来,买上一点小吃食,付钱时还余个一分二分的,这时老女仆就说:“别找钱了,宝贝儿,再吆喝一声。”这个小男孩得到了意外消费,立即又拉着长声吆喝一声,比前一声更是缠绵。这一二分钱,算是小男孩的卖唱钱。

吆喝得好就值,从这也能看出天津人捧角儿的传统。

1940年代,侯大师在天津甫一登台,一句“时方才”就赢得了碰头彩,并从此成为津门曲坛的“一条龙”。侯宝林大师对天津人的捧角儿心态最为了解,他曾直言:“我这个演员是天津人发现的……也是天津观众捧起来的。”

是北京的观众“有眼不识金镶玉”?反正包括京剧大师们在内,还没有人敢说天津观众轻浮,没见过什么世面。

谭富英大师曾在中国大戏院出现意外,“四郎探母”的嘎调“叫小番”没有翻上去,这要放到别的地方,可能就过去了,但是天津是过不去的。一时间倒好四起,场面大乱,橘子皮、苹果核通通往上招呼。这无疑是大大跌了脸面,尤其是像谭富英这样的大角。 剧场方面出面劝谭富英,叫他无论如何都得找回这个面子,所以第二天,再次贴了《四郎探母》这出戏。说来也怪,天津观众之所以专业就是在这,你越是唱不好,我越是得听你的,所以第二天的上座更高,走廊过道全都站满了人,就是要听谭富英是行还是不行。 而且,为了这场演出,剧院还刻意提了2块钱的票价,原来的票一块三,现在三块三,那天津观众也要看。第二场演出,演的也很顺利,等到快要“叫小番”的时候,所有观众鸦雀无声,瞪着眼睛等着这个“嘎调”,结果,这么一盯不要紧,谭富英更紧张了,嘎调又没上去。 这下就更炸锅了,大家就喊“三块三,叫小番,又没上去!”这一下,谭富英这句“三块三,叫小番”算是叫开了。 自那起,谭富英再也不敢在天津唱《四郎探母》了。

所以,“我值吗?”这个问题,估计目前相声圈很少人敢来天津问。

一方面当然是马三立大师在相声门内太过高绝,另一方面还是应了那句话,“马大师是天津人的宝贝”,不过如果是如日中天的德云班主郭德纲这么问,这个场面倒是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