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楼下散步,遇见一位老阿姨带着一名二岁左右的小女孩在玩耍。小女孩大大的眼睛,粉嘟嘟的小嘴,像芭比娃娃,很是可爱。

我被小女孩吸引,走上前逗她:“叫阿姨,快,叫我一声阿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看着我,紧闭着小嘴,就是不开口。

老阿姨说:“我这孙女还不会叫人,笨,特笨!”

我吃惊地望向老阿姨。两岁左右的孩子不会叫人是比较少,这令我吃惊。但更令我吃惊的是老阿姨对孙女坚决的否定。

我轻轻牵起小女孩的手,笑着对她说:“你这么漂亮,这么可爱,你大大的眼睛已经告诉我,你很聪明,你会叫的,你只是不想叫,是吗?”

小女孩完全听懂,她的眼睛亮了一下。

“你叫我一声,阿姨特想听你叫。来,叫阿姨,姨、姨。”我哄着她。

小女孩动了动嘴,可是没出声。

我继续夸她聪明,说她肯定会叫人的,还对她重复了几声“姨、姨。”

小女孩又张了张嘴,终于叫了出来。我高兴得一把抱起她。

她的奶奶惊讶得张大嘴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孩子需要鼓励,若是因为孩子表现稍微比同龄人迟缓,就给她下结论,说她“笨”,这会让她更难以进步。

心理学有个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所愿即所得。

指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是对期望的心理暗示,它可以促使人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同向改变,进而使该期望得以实现。

有一个感人的例子,美国纽约市有一群黑人孩子,他们经常不上课,打架斗殴,砸烂公物。校长去教育他们。他拉住班里学习最差、最调皮捣蛋的一位男孩的手,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小男孩很吃惊,但他从此记住校长的话,改变自己,默默努力,长大后真成了纽约州州长。

孩子往往在鼓励下,能有意想不到的进步,但很多家长经常疏忽。

我有一个小侄女,记忆力明显差于其他孩子,她妈妈要训练她背古诗时,我觉得好难。

但她妈妈依然坚持,在背诵的时候,她总是夸她:“宝宝能记得住,真棒!”“宝宝好样的,再来一首。”

结果,小侄女真的很棒!背下了一百多首古诗,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她还在很多场合做过精彩的表演,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鼓励的力量无穷大,但鼓励也要掌握分寸,讲究方法,主要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多些鼓励,但不是随意鼓励、过度鼓励。

随意鼓励可能会孩子虚假的感觉,孩子会不以为然,激发不起内心的动力。

过度鼓励可能会让孩子不知不觉中无法正视自己,也无法正视他人,变成一个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弱的人。

第二,对孩子的鼓励要应时应景,多种形式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孩子做出成绩时,可以及时进行描述式鼓励,重点鼓励具体的成功之处,以及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在孩子碰到挫折时,可以及时启动启发式鼓励,引导孩子思考,找到信心和勇气。

在孩子做了好事时,可以给予感谢式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满足,能再接再厉。

在孩子每一个转折点,每一个关键时刻,可以及时赋予孩子授权式鼓励,比喻“妈妈相信你能够做到”等,给孩子以力量和信心!

鼓励有很多形式,既可以并举,也可以逐立进行,重点是要恰到好处,而非为鼓励而鼓励,盲目进行。

第三,鼓励要有针对性,持续性进行。尤其是期待孩子某方面进步或达到某一个具体要求时,要连续性给孩子以鼓励,直到孩子在鼓励之下,渐渐形成良好习惯或到达某一台阶。比喻希望孩子养成整洁习惯,就要持续提醒、鼓励,直到孩子已能习惯性做到。

对于孩子,经常性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慢慢从大人给予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获得自信,并朝着大人所肯定的那个形象努力。

第四,鼓励不能多重标准,带着情绪进行。今天心情好,孩子只有一点进步,甚至没有进步只是保持而已,但因为自己心情愉悦,就大加鼓励。明天因为自己心情烦燥,对于孩子跨越式的进步,也是熟视无睹,甚至面对孩子的期待,还说了一句打击性的话:“没啥的,比你厉害的人多的是。”

鼓励孩子要发自内心,是自己对孩子一种真心的欣赏和期盼。

虽然,孩子不会那么容易因为几句鼓励的话,就发生改变。但只要多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孩子终会长成你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