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6月改建中的吉林市电力宾馆

在今天吉林市重庆街南段路东,坐落着吉林市电力宾馆。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宾馆,由于地处单行线路段,除九中上学放学有些喧嚣之外,大多数时候,与临近的吉林大街、天津街相比,显得十分幽静。然而时光倒流几十年前,此处却是一派紧张、繁忙的闹市街景:自上世纪初开始,这里就是吉林市管理电力供应的部门驻地,就在如今的电力宾馆的位置,吉林市电力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而艰辛的发展历程。

民国地图中电灯厂的位置

经历了两百年的发展,晚清时候,吉林城迎来了近代化发展的凛凛长风。在当时,近代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洋务派主导的近代工业发展上。所谓近代工业是以机器生产,以及大规模使用人力为组织形式。它的发展要求有近代能源供给与之匹配,发展的客观需求让煤电登上了历史舞台。

吉林城周边煤炭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煤电的先决条件。早在乾隆年间,吉林将军和隆武就曾上疏清廷,请开煤矿代砍木为炊。嘉庆二十年(1779年),清廷批准了吉林将军富俊的奏疏,允许吉林开采煤矿。到了光绪二十七年时,吉林周边的煤炭正式开采和试采矿点增至21处,年产量2.3万吨左右(《吉林市发展史略》)。充足的煤炭产量为发展煤电创造了条件。在1883年吉林机器局建厂时,就曾配套了汽轮发电机,以吉林地产煤炭为原料生产电力,供工厂内部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林永衡电灯厂正门,取自《吉林旧影》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吉林城筹建电灯厂,次年,集商股20万元,采购德国西门子锅炉2台、发电机2台,在省城东莱门外创立吉林宝华电灯公司。经过2年多的建设(中途因经费不足,由商办改为官办),宣统元年正月(1909年)正式投产运行。宝华电灯公司的投产发电,是吉林电力工业的开端,更为吉林百姓拉开了近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序幕。在当时,电力供应主要用于照明灯使用,这也是发电厂被叫做电灯厂的原因。为倡导新风尚,电灯在政府机关、学堂、军营率先使用,街道路灯也由油灯改为电灯。而后,吉林城的商户、居民也陆续开始拉线接电,使用了电灯照明。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用电户增加不断升级,电灯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1929年,工厂易名吉林电灯厂时,吉林城用电户已增至5300多家。值得一提的是,自十九世纪末开始,日本殖民势力一直意欲染指东北的电力事业,但“因中方顽强竞争吃尽了苦头”(《满洲开发四十年史》)。尽管电灯厂扩建及输配电投资较大,且运维成本较高。即便是在实施安装收费、户安电表,计量收费后,所需资金仍显捉襟见肘。为解决电灯厂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问题,确保“电力国有”,电灯厂先后变更了几个有“财力”的部门主管,却始终未允外资介入(后划归永衡官银钱号,厂名也在1916年改为永衡电灯厂)。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经济领导权被日寇夺取。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及附属产业也在1932年6月划归伪满洲中央银行所有。1933年12月,修建长春至吉林22千伏输电线路,接受南满电气株式会社长春供电所供电(《吉林市发展史略》)后,负责吉林城8216户供电户及35548盏路灯供电的吉林电灯厂停止发电,吉林电灯厂变为单纯的供电单位。1934年,为了“寻求供应丰富而价廉的电力”,日伪当局决定将日方在中国东北控制的三个电业株式会社与奉天、新京、哈尔滨、吉林、齐齐哈尔、安东等六个电灯厂合并,组成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同年11月1日伪满电业吉林支店在电灯厂旧址挂牌。

图片右侧为南马路上的伪满电业

1935年,在新修建的南大马路东侧,伪满电业新建了一座高三层,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造型似轮船一样的新办公楼。新式办公楼之所以要建成轮船的样子,不单纯是为了美观和洋气,在一定程度上,它表达的是殖民者踌躇满志的侵略野心。在日寇的险恶图谋中,吉林的电力发展,将不再以简单的照明为主,而是转为由矿区大型火电站通过超高压输电网集中供电,促进耗电量大的重化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修建丰满水电站后,以伪满电业株式会社为核心,形成高度集中的“水、火力并举,发、输电一元化”的最现代管理体系(《满洲开发四十年史》)。殖民者们期待电力供应要如轮船一样,在日伪的殖民建设中乘风破浪——建立一个所谓的新世界,让未来更多殖民东北的日本人在中国人血肉架构起的“王道乐土”上,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安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伪满时期的着色旧照,右侧为伪满电业

伪满时期,南马路上的船型办公楼借日伪当局的妖风,发展得可谓顺风顺水。越来越多的新建及划归输电线路,使得伪满电业吉林支店规模不断扩大,在日伪电网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44千伏松化(丰满至江北电气化学)甲乙线建成,以及丰满水电站2、7号机组发电并向抚顺、沈阳等地供电后,伪满电业吉林支店的影响力被进一步加持——船型楼中,一众日伪爪牙的黄粱美梦更是越做越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伪满电业宣告解体,代之以民国政府控制的吉林电力支局。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市的电力工业回到人民的怀抱。当时的吉林省政府委派王化普等二十几位同志接管了吉林电业局。在近三年的迷航后,船型楼也再次找准了远航的方向。

随着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拓步前行,包括吉林热电厂、丰满电站、白山电站、红石电站在内的火电水电发电企业,让吉林电力工业发展如同跨上了腾飞的骏马。一座座变电塔,一条条输电线路,让产自吉林的电力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北各大城市。而重庆街上的船型楼在破浪而行后,也增大了自身的体量。

为满足吉林电业局的生产生活需要。1950年,在船型楼南侧,原满鲜坑木株式会社旧址基础上,新建了一座高二层,建筑面积1077平方米的新楼。1979年继续向南建设了一座高四层,建筑面积876平方米的楼房。1983年,在第三栋楼的东端建成了高四层,建筑面积1517平方米的楼房(以上数据取自《吉林市建筑志》)。至80年代,在吉林市重庆街南端形成了4栋办公楼组成的L型办公楼群。

电力宾馆,图片取自《吉林供电志》

1990年,吉林市供电公司办公大楼(现吉林市国家电网办公楼)在吉林大街江场广场东北角落成,重庆路的办公楼群随即面临改造。改变最先发生在船型楼。在尝试了一系列其他用途后,这座建于伪满时期的楼房被拆除,应和着当时经济发展热潮中激增的住宿需求,改建为电力宾馆。而后,电力宾馆南侧的临街楼房也相继被拆除改作民宅,吉林电业局在重庆街上的办公楼群彻底改变了模样。

吉林电业局南侧拆改时的影像

从吉林电灯厂停止电力生产,转为供电企业开始,近60年的时间里,重庆街南端一直是吉林市电力工业发展的大本营。即便时光荏苒,物换星移,在如今这座宾馆下仍埋藏着吉林城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一段电力事业千滋百味的往事——有辛酸也有激昂,有灰暗更不乏光辉!尽管时代的变迁不会任光辉永驻,多精美的建筑也会让位于新的需求。伫立于宾馆前,探寻尘封往事,反倒会让关于成败得失最富价值的思索更加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