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一直以来都是老师的心病,设立初衷是为调动积极性,但到现在更多的变成了无形的压力,职称成为一种标签,有了等级之分,更为重要的是职称跟薪资待遇挂钩,矛盾也就越来越多了。职称一评,教师工资差距内部拉大了,年轻教师冲锋在一线但职称上不去,工资很低心里不平衡。年龄长的老师职称高工资高,但教学力不从心,不想出力,因为他们觉得船到码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我国实行中小学职称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是空白的,但我们也很清楚,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虽然没有职称但老师也依然负责,为什么现在积极性反而不高呢?

第一、八十年代老师工资高、地位高

据网友透露,他父亲是哪个时代背景的高中老师,全家就他父亲一个赚钱,但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了兄妹四人,还供了上大学,在今年,这是不可能的。那个年代的老师也更受人尊敬,职业幸福感上去了,工作积极性也就上去了。

第二、职称出现后,老师工资差距巨大,低职称的人肯定有意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有网友建议中小学职称改革势在必行,职称可以作为资历和荣誉,必须和工资脱钩。决定教师工资的应该是工作量和教龄。这样既照顾到年轻人,又照顾到了老教师。职称评审就没有那么多的矛盾了。同样都是老师,水平不相上下,根据职称分三六九等大家自然不平衡。

第三、整个社会价值观也不一样,不得不承认,老师们越来越看重职称,间接的也说明越来越功利化,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老师,毕竟教师也只是一份职业,老师同样需要养家糊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职称弊端很明显,首先是指标限制,有荣誉限制,优质课,课题等等毕竟人为控制因素太强了,不公平性也很明显,怎么激发积极性呢,因此有越来越多老师干脆不评了,反正也评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