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读书会为 阅 读 而 生

雅 俗 共 赏 ,醉 美 读 书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是我国传统诗歌体裁,源于南北朝乐府民歌,成熟于唐代。由于篇幅短小,所以语句多精炼含蓄,声律抑扬顿挫,非常适合诵读吟咏。

从军行

说起七绝诗,就不能不提王昌龄,这位盛唐时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七绝诗题材丰富,包括边塞、离别、宫怨等。由于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绝才成为唐代流行的诗歌体裁之一,在七绝诗歌创作上他与李白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来欣赏一首王昌龄的边塞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写于王昌龄的青年时代。

724年,有志青年王昌龄响应国家号召,和当时许多投笔从戎的年轻文人一样来到边疆从军。他在边疆两三年的时间里,写下了《从军行》组诗7首,这是其四。

诗中首先描写的是青海湖边云雾升腾、遮暗连绵雪山的景象,孤城伫立在荒漠之中,与玉门关遥遥相望。此时驻守在边塞的诗人,如同千千万万守卫边疆的将士一样,有着满腔报国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绝不返回家乡!

出塞

王昌龄还写了两首出塞诗,其一流传更广: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幅绝美的边疆夜月图,壮士之志、意境之美又非任何画家之手可以描摹得出。

早发白帝城

和王昌龄同时代的李白,擅长多种诗歌体裁创作,他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读之琅琅上口,余味悠然。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写于759年。

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得以返回家乡,心情轻松愉悦,流动在字里行间。李白作品特有的想象与夸张在诗中表现无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是孟浩然的粉丝,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大他12岁的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两位同样胸怀浪漫、纵情山水的诗人经常赋诗唱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写于730年。

孟浩然谢绝了朋友推荐他做官的好意,游览于江南的名山古刹之间,李白恰巧也在附近,他在得知孟浩然将要去扬州的消息后,就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相会。两人相聚几天之后,孟浩然才乘船去扬州,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

两个浪漫派的离别,深情又充满畅想。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早年有意于仕途,求仕受挫之后就修道归隐,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生活,是唐代田园诗派诗人。他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将山水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孟浩然的诗以五言居多,用词不刻意雕琢,读起来平易流畅,平淡中领略佳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即出自他之手。

孟浩然的七绝诗不多,只有八首,其中也不乏送别佳作。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人将眼前之景信手拈来入诗,点明送别的地点、季节和天气,融情入景,离别之时的茫然、凄凉之感跃然而出。后两句通过问“何处泊”表达出对朋友的牵挂之情,感情表达趋于高潮。

全诗字字写景,却又句句含情,充分展现了孟浩然长于写景的特点。

滁州西涧

韦应物也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齐名,他擅长各种诗体,他的七绝诗《滁州西涧》写景如画,十分优美: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作者正担任滁州刺史,在游览滁州西涧时,写下了这首诗。原本十分平常的景致,经诗人点染之后,意境幽深,却又隐隐透露着忧伤与无奈。

有记载说,宋徽宗因为自己书画俱佳,很重视画院的人才招揽工作,亲自拟定考试试题时,还曾将这首诗后两句的诗意作为考题来选拔绘画人才。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诗人王维,诗作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及隐居生活居多,他的作品写意传神、形神兼备。

王维崇信道教,又参禅礼佛,有“诗佛”之称。他不仅善诗,还精通书画、音乐,苏轼曾经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是作者的朋友,在他将要远赴安西都护府之时,作者一路送别他,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格调清新明朗,虽写离别,却显得轻快而满怀希望;声韵轻柔明快,在当时就被谱成歌曲演唱,成为离别时的送行之曲。

凉州词

王之涣是和王昌龄齐名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描写西北风光非常有特色,意境开阔,韵律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诗歌现存只有6首,其中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语句精炼优美,富有昂扬向上的哲理意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他著作颇多,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杜甫现存七绝诗107首,其《绝句》组诗四首都是七绝,其中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最为著名。

《江南逢李龟年》则可称得上是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唐玄宗非常赏识他,给予厚待。“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在江南,卖艺为生,境况远非昔日可比。

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崔九,是很得唐玄宗看中的官员,两个人在这代指当时的王公贵族,杜甫这两句写李龟年曾经出入高门官宦之家的辉煌岁月。后两句点明两人相遇时的地点和时节,正是风景正好时,却碰到(如此落魄的)你。鲜明的对比,蕴含着难以述说的深意。

后人称赞杜甫这首七绝诗极具情韵,看似寻常的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无限感慨,这一点恐怕连一向擅长七绝的王昌龄和李白都难以超越。

夜雨寄北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已是晚唐时期,与盛唐、中唐的文人相比,他们这时候的文人已不复再有那种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落寞、伤感成为他们的心理标志,诗歌因此也蒙上一层哀苦色彩。

相比之下,李商隐的爱情诗则独具特点,其中有一部分表现的是他与妻子的伉俪情深: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这首诗时,诗人在遥远的异乡巴蜀(今四川),妻子则在长安,书信往来常常询问归期。作者在异乡为官,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去。巴蜀多雨,在山雨迷蒙之夜,诗人更加牵挂和思念远方的亲人。

比寻常作者更高一招的是,李商隐没有让思绪停留在眼前的景象之中,而是跨越当前,盼望着在将来的欢聚中再和亲人一起回忆今夜的情景。

全诗构思新巧,语短情长,表达含蓄,令人读之越久,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