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两天,知名地产大佬冯仑的一段关于“年轻人要不要早点买房”的发言引起了万千网民的激烈讨论。

(图片源自腾讯新闻)

第一,买房并非一个重要到决定命运的选择。

第二,不建议已经结婚、有房并有闲钱的年轻群体买房。因为他判断“在今后5到8年,整个住房市场都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年轻人以投资理财为目的的买房并不合适。”

尽管大佬的观点有理有据十分中肯,却依然无法减轻这代年轻人在买房问题上的焦虑与困惑。

//焦虑一:现在不买房,以后买得起吗?

这一代年轻人可能是活得最憋屈的一代。

赶上了房价暴涨、学历贬值。年纪轻轻初入职场,连社会的规则都没来得及摸清,就被全国性的买房焦虑挟裹。

而一旦背上房贷,纵然“世界那么大”,也再难有说走就走的任性。

但是如果尚且年轻的现在不买,不那么年轻时的自己,就一定买得起吗?

看看历年来不断刷新的房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

再对比这几年重庆的月薪变化:

(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统计)

7年来工资仅上涨了3000多元,房价每平米却上涨了5000多元,工资的缓慢涨幅在快速飙升的房价面前显得如此骨感。

而眼看重庆土拍楼面价越来越高,面粉价已超过10年前的面包。若现在不买,城市那些优质的板块,未来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吗?

未来自己的收入,能有把握超过房价上涨吗?

未来再想买,确定不会付出更高的成本与代价吗?

//焦虑二:别人都买房了,自己不买是不是会落在别人后面?

焦虑,不仅仅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还来源于比较。

身边的人都买房了,感觉每个人的生活都走上了正轨,如果自己还不买,是不是变相说明自己混得不行?

当在同事间、朋友间房子成了常规话题,没买房的自己似乎有那么些不合群。

当与相亲对象聊到对未来的规划,有房或者准备买房,几乎成为了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而且,如果一直租房,生活在偌大的城市总有种漂泊感,只有买了房才算在这个城市扎根下来,心里才有了依凭……

很明显,我们生活在“有自己的房才算有家”的价值认知体系里,身上没一两笔房贷(富二代、拆二代等除外),也不打算买房,就得做好准备成为身边人眼中特立独行的人。

//焦虑三:物价不断上涨,买房投资还是看着财富缩水?

仍然以重庆为例。

这几年,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物价的上涨。

10年前,一碗小面3元,乡村基的蜜辣烤翅饭13元,点烧烤可以不看菜单价钱。

10年后的今天,小面涨到7元,蜜辣烤翅饭25元,烧烤已经从每日夜宵节目中”下架“。

再看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物价数据:

(图片源自腾讯大渝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重庆统计微讯)

去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7%,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0%。

不管我们的收入是否受到冲击,物价的上涨却是雷打不动的。

疯涨的物价让手上的钱不断贬值,今天的“首付”再过两年,也许只够“首付首期”。

而股票、基金技术门槛太高,理财、存款跑不过通胀,做生意又怕蚀了本钱,还有什么比买房投资更稳妥呢?

但是二套房的杠杆一加,肩上的压力更重了,年纪轻轻不敢吃不敢穿更不敢出去旅游,每月工资一到账,第一时间就是交房贷……

明明拼命挣钱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好一点,怎么反倒越来越累?

这是曾经的自己想过的生活吗?

所以,到底是继续放任手上的钱贬值,还是乖乖选择为银行打工?

一个个进退两难的问题,让这个城市的年轻人不管是买了房的、未买房的或者准备买的,纷纷陷入了相似的焦虑中。

房子的问题变得如此复杂,大抵是因为居住观念发展到今天,房子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居住属性。

它跟婚恋关联起来,成为是否有底气和能力组建一个家庭的标准;

它跟安全感关联起来,成为是否在一个城市站稳脚跟的象征;

它跟财富关联起来,被看作一种可以保值增值的资产;

它还与个体身份关联起来,成为一种圈层的准入符号或标记……

而每个年轻人所处的位置、所经历的过往和所追求的人生都各不相同,可能没有一种经验能够被通用。

所以在思考要不要早点买房的年轻人,其实思考的是自己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