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之前先来回顾一下农民宅基地的变迁过程。之前听村子里一位接近90岁的老人说他在建国的时候20岁左右,过去,农村的人很少,住的也比较分散。土改的时候国家为了便于管理开始划分大队和各生产队的地盘,这时农民才开始往住户多的地方聚集,形成了七八十来户的一个个村庄。那时候农民都很穷住的都是用泥叉搭起来的泥巴墙,上面就用茅草盖成的三角形屋面。为了防止风雨淋着土坯墙使其垮塌,每个农户都会在各自的房前屋后栽上树木或竹子来防护风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一户农民就占有比较大的地盘,那时候村庄里的农户很少,住的也比较稀。谁想怎么盖就怎么盖也没有人严格管理,反正每个生产队都是的人少地多。有的三五家农户就单独住在一个小庄里,因此,有的村庄农户与农户之间,住的松大松大的中间就留出了很多空白地。

进入六十年代的时候每个生产队的人口都在增加,那时候农村的宅基地都叫“房屋场”。谁家添人加丁了需要房屋场,给队长说一声就可以给你划个房屋场就可以盖房子了,那时候的房子依然是土墙茅草屋。每个农户又是盖猪圈又是挖粪凼,而且还要盖茅房,并在房前屋后栽树防止风雨淋到自己的土墙,这样一来前后左右,房屋又占了不少面积。

那个年代也没有严格的户口制度,比如,你外队的亲戚想搬到你这个生产队里安家落户,请队长喝两顿就可以搬到你这个队里来住了。并且还给你弄个屋场盖房子,生产队还给你分粮食吃。那个时候的大集体还没有化肥,生产队里粮食没有产量又要上交公粮,种田的负担也很重。因此,有的生产队就很喜欢外人到他们生产队里去安家落户,这样他们就可以分摊一些任务。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经过20多年的繁衍生息,每个生产队的农户就增多了。有的通过继承或其它途径就获得了一套或二套宅基地。房屋经过扒旧盖新后,有的农户就扩大了自己的宅基地。八十年代前后农村才真正有了宅基地的观念,但那时候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村庄。有的农户占用的宅基地较大,有的农户占用的较小。

到了90年前后宅基地政策就越来越紧,但那个时候只是针对新建住房,也就是说对新批宅基地卡的比较紧,但对超占宅基地的还有明确的处罚文件。在后来这个20多年里大家都知道宅基地就卡得更紧了,农民盖房子大都是把自己的老房子扒掉盖成瓦房或楼房的。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和存放各种农机具的需要以及养殖猪牛羊的圈舍等等,这些配套的偏房也就比较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这也是农民占超宅基地的主要原因,不过,这也有情可原,他们的确需要那么多的房屋。

到了2006年以后农民进入了享受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时代,不仅取消了农业税和各项乡村提留款,不让农民上交一分钱,而且还给农民发放种田补贴款。同时也下发了多份文件三今五申的禁止向农民乱收钱、乱罚款。

可是,最近有的地方将开始以167平方米的宅基地的标准,向超出这个面积的农户征收占用费。有很多农民知道后他们就想不通。房子是从几十年的继承或申请盖下来的,几十年前并没有说占多了将要收钱,如果,按照现在的方法去要求历史遗留的问题,每家农户或多或少可能都会超标。也就是说他们每家每年都将要上交一笔款项,这无疑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清理宅基地的目的就是要增加耕地,造福于民,但收取占用费并没有解决增加耕地面积的实际问题,反而又让农民多出钱。不过,就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说,房子空闲,村庄的空白地也比较多,的确是造成了土地了的浪费。但是国情就是这样的,有些事真的是让人很无奈,等到水到渠成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解决。也可以尝试着让一些农民有偿自愿的退出宅基地,这样就可以解决多占宅基地的问题。与其紧盯着农民多占的那点宅基地,还不如来点实际的去解决那些土地抛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