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由上亿打工者的汗水支撑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曾为中国经济腾飞与持久繁荣奠定了牢固基础,占有兵就是这段巨变史的亲历者和记录者。二十年来,他数百万次地按下相机快门,让一个个打工者彷徨、辛酸与快乐的瞬间得到永恒定格。占有兵记录的影像多次获得社会的认可,其具有的真实力量更是一次次提醒人们回望过去,思考当下。谁曾想,因为他的作品,这两天一个话题 #被时代淘汰的流水线年轻女工# 冲上了热搜。

 占有兵:用摄影为打工者收集和整理“文献”

“拍摄他们(打工者)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拍摄我自身。”占有兵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说,“他们不但是我的镜像,也是我曾经的经历。”20年前,占有兵离开部队,开始在酒店业和制造业一线一边打拼,一边纪录,他的作品在八年前为他赢得了一份媒体的职位,占有兵也得以更专心地用相机记录下“打工人的常态生活。”

工厂内来来往往的女工人潮(受访者占有兵供图)

初到广州的打工者还带着一丝新鲜感(受访者占有兵供图)

占有兵将拍摄比喻为“收集文献”,未能被拍摄的状态则是文献缺失的遗憾。占有兵用“不断拍摄”的做法来避免这种遗憾,同时尽力找到“不同的线索”,让“文献”更加完整。每次进到车间,占有兵都怀着一种“最后一次遇到这些人”的心情,“穷尽一切办法”去追求拍摄角度、景别和拍摄对象状态的多元,以至在拍摄过程中偶尔会引起误解,产生一些摩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卧铺汽车内休息的打工者(受访者占有兵供图)

占有兵说,自己踏上摄影师这条道路并无特意规划,而是“社会需要时的顺势拿起”。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打击一度让占有兵深感不安,也让他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一路来与书籍和相机相伴,占有兵不断观察且适应着飞速变迁的社会,也不断把握住时代给予的机遇,阅读、写作和拍摄已经成为驱散占有兵心中危机感的重要力量。目前占有兵将自己定位为“打工文献的搜集者”,为未来开办“农民工博物馆”的目标努力着。

回忆起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鼎盛的年代,占有兵说,生产效率最大化的目的要求着工人对某一特定工序的极端熟练,也限制了人生存与活动的空间,“人被一个比较强的机理所控制着。”而对于当年互联网上对自己照片的负面评论,占有兵也看得很开——每个个体对图片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观点很正常,“我不能强制所有人用一种方法来看一个照片。”

正在朗读英文的女工,不少人在流水线上依旧尝试改变命运(受访者占有兵供图)

占有兵摄影作品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人生命周期的关注之上,例如一位女工从小姑娘到退休的数十年历程。同时他鼓励着被系统“困住”的人保持上进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满足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你被困住的机率是很大的。”占有兵说,“不过一些有思想的人总是在随时做出改变,努力获取知识和技能,更好一些的则积累到了足够的人脉和资源,改变自己的处境。只有被困的系统,没有被困的人。”

  智能制造企业人士:一些领域机器代替人力渐成大势所趋

12月2日上午,第六届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在东莞开幕,以拓斯达、大族激光、沃德精机为代表的东莞装备业军团,与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等世界级大咖同台竞技,彼此相互交流实现产需对接,加快推动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拓斯达科技机器人销售部营销总监吴章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拥有2000多人的大企业,他们比较容易请人,然而他们的终端企业却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吴章艺表示,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不断地消失,“招工难”、人工成本高等成了不少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的非常棘手问题。企业也开始寻找“机器换人”之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诚然,在政策红利利好的情况下,各行业正在上演“机器换人”,成效显著。机器代替人力,正在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这番言论正契合了占有兵的照片引发的“被时代淘汰的流水线年轻女工”的话题,也呼应了某种时代焦虑。

  学界人士:“女工”们消失在流水线 却能在其他领域发光

对于“年轻女工被淘汰”的话题,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时代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不同的需求,企业对机器人的投资降低了后期的成本,对劳动密集型工作对需求会减少。正如拓斯达科技机器人销售部营销总监吴章艺向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介绍称,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日益提高的管理成本等因素托举着“机器换人”的大趋势,今年的疫情也导致机器人行业出现井喷。

车间中的女工面带疲惫(受访者占有兵供图)

胡刚认为,与其说这是女工们“被时代淘汰”,不如说这是“被其他领域分流”,“用工形式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包括女性在内的新一代的活法和选择更多了。”胡刚说。

胡刚称,关心新一代的同时,对于那些为中国经济发展付出过心血,却正在慢慢老去的老一代劳动者们,社会要继续更多的关注和保障。另外胡刚建议他们也应主动去弥合信息的鸿沟。“毕竟这是一个不停学习,不进则退的时代。”胡刚说。

要想以更高的技能水平支撑起“中国制造”,显然还需要更多技能“劳动者”,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制造”的未来掌握在新生代农民工手中,偌能给他们搭建更多实现人生梦想的平台,相信这些有知识、有技术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将会托举起“中国制造”的明天。

监制:白中华

记者:杨昶

编辑:刘红伟 王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