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文\陈凡靖)

“小时候,他不认得我,他不回家。长大后才知道,再也见不到的他,心里装着党和国家,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杨连弟长子杨长林回忆起父亲时说道,在他的印象里,父亲的形象是模糊的。

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抢修清川江大桥,年仅33岁的杨连弟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杨长林用他听到的故事,讲述着父亲的无私、无畏和今天自己释然过后的无憾。

“他怎么能不认得我这个儿子呢”

“在别人口中,杨连弟是英雄。但是我仍记得8岁那年,他当众把我轰下台去,他怎么能不认得我这个儿子呢?”提起这件事,现年76岁的杨长林还难忘当时的委屈。

在杨连弟入朝作战后,杨长林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父亲了。突然有一天,学校同学告诉他,“你爸爸回来了,在学校做抗美援朝的报告。”起初,杨长林并不相信,父亲回来了他竟然会不知道。直到他走向观礼台时,才发现讲话的正是自己的父亲。

8岁的杨长林想离父亲更近一点,但挤在乌泱乌泱的人群中,他看不清那张朝思暮想的脸。急中生智的杨长林便来到后台,跑上前去叫道:“爸爸!”

但是父亲并没有做出他期待中的热烈回应,反而对执勤人员说:“把这个小孩弄下去。”杨长林委屈地哭了,回家告诉了奶奶才发现,家里人都不知道父亲回来的消息。

后来,听母亲闫福珍讲述才知道,父亲说,他来这里是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向祖国人民汇报在朝作战状况的,不是回家探亲的。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后来,他在朝鲜前线执行任务时,被一颗突然爆炸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牺牲了。”杨长林遗憾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连弟年轻时照片

没有意识了,手上还牢牢握着铁钳子

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句口号是“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后勤运输线上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线作战。

杨连弟牺牲后,战友每年都会去看望他的家人。从父亲战友口中,年幼的杨长林知道了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大桥的任务,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使多次中断通车的大桥顺利恢复通车,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战斗。

“有一次,沸流江大桥被敌机炸断,运输线被截断,敌机长时间在周围轰炸骚扰,父亲所在连必须在10天内修复好这座大桥。夜晚作业效率低,我父亲很着急,仔细观察敌机来袭规律后,他打定主意,请示连长要在白天进行抢修。敌机来袭时,迅速指挥大家分散隐蔽;敌机离开后,他们立马回到桥上,争分夺秒抢修,最终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杨长林心中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

杨长林说,父亲是铁道兵,修桥的工作需要整天跟水打交道,但是他却不会水。有一次,为了抢修清川江大桥,父亲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昼夜奋战,终于成功完成任务。

但是在架设浮桥的过程中,因为长时间作业极度疲劳,杨连弟在转身接钢轨时两手扑空,被打来的浪头冲走,掉进了江心的洪水中。“父亲的战友说,当时他们都急坏了,连忙顺着水流去下游捞人,他们追了得有50米,才把我父亲捞上来,当时他脸色苍白、嘴唇黑紫,人已经没什么意识了,但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修路的铁钳子。”

杨连弟在登高架桥

在狭窄桥墩上连续奋战三天三夜

在杨长林的记忆中,父亲留给他的影像是模糊的。

“他一直在外面做工补贴家用,然后就上了战场,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再没能回来。”杨长林认为,父亲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实现他的价值。他有很多手艺,当过电工、鞋匠,还做过架子工,给资本家卖了十几年苦力,练就了一身登高技能,仍然无法解决全家温饱。但他的技能为国家做贡献后,成了国家的英雄,值!

“而且母亲一直告诉我们兄妹,长大以后要学习爸爸身上的大公无私、忠诚对党、满怀革命理想的精神。父亲就是母亲教育我们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我们成人后一个接一个地参了军,只有二女儿留在地方工作。我参加了海军部队,大女儿杨长荣在陆军部队,四弟杨长勇在空军部队。”

杨长林的母亲经常给孩子讲述他们父亲的故事。1949年8月,杨连弟参加了陇海铁路8号桥的抢修工作。该桥高约45米,是当时全国最高铁路桥,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两次遭到破坏,只余下5座孤零零的桥墩遥遥相望。因此,施工难度极大,先前工程队耗费较长时间未能修复。

“当时,父亲所在部队奉命在3个月内抢修好8号桥,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无法登上45米高的桥墩。他是临危受命,并大胆提议利用桥墩上留下的铁夹板搭单面云梯强登。带头登上桥墩后,由于桥墩顶端被炸得凹凸不平无法架梁,他又提议用土炸药将桥墩顶面炸平,并自告奋勇扛下了这个‘空中爆破’的任务。”这一段故事,杨长林听母亲讲过很多次。

“听说,我父亲在狭窄的墩顶上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进行艰险作业,反复爆破了百余次。面对无法攀爬的桥墩,父亲琢磨出用铁钩绑杆子登高的办法,并带领18名战士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冒险登高作业。最终,他所在部队提前12天完成了8号桥墩工程任务。”杨长林说,“就这样,我父亲立大功一次,之后被授予‘登高英雄’称号。

记者问:“所以你能理解当时父亲抛下家庭,入朝作战的决定吗?”

杨长林铿锵作答:“如果祖国需要,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人物简介】

杨连弟,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因家境贫寒当过学徒、电工、鞋厂佣工,还做过三轮车夫。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铁道兵团第1师第1团第1连任副连长。在朝鲜战场上,杨连弟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大桥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战斗。1952年5月15日,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