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陆辉辉

P2P,殁了。

这一声宣告来自,11月27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财经》年会2021”上的一席发言。刘福寿称,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逐渐压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

这条信息很快在社交媒体发酵开来,并在微博上收获上亿点击。

曾经炙手可热的P2P热潮,如今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扛起“普惠金融”大旗的互联网金融,美梦顷刻间幻灭。

在P2P归零的新闻刷屏网络之际,一位曾经的从业者在朋友圈感叹:“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P2P创业潮轰轰烈烈猛如虎,如今惊觉:不过是海市蜃楼,梦一场。

时间回到2013年,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走上万众瞩目的舆论场中心。这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各种“宝宝类”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是草根创业者的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资金池,期限错配,虚构假标的,信息不透明等行业乱象,野蛮生长的P2P暴露了民间自金融原始和混沌的本色,也注定了其被监管叫停的命运。

起于金融自由化的舆论呼声和利率市场化探测期的P2P赶上了监管阶段性缺席的空隙,这场由监管套利带来的民间金融大戏最终以烂尾收场。官方一声振奋的“P2P清零”的背后是千亿坏账和百万级投资人被屏蔽的维权声。

当初如火如荼的民间普惠金融创新运动,如今沦为关停政绩考核的指标。P2P成为一场民间金融运动,一场打着普惠和金融创新的“大跃进式创新”运动。当人们将混乱的市场秩序的矛头对准把P2P时,我们不禁想发问,是谁导演了P2P这场大戏?

P2P已经成为历史过去时,回望这段短暂的历史,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反省和思考,这场短暂的民间金融大戏又该留给人们什么的经验呢?

就在P2P关停新闻刷屏的同时,另一家曾经的互联网风口性公司蛋壳接连暴雷的消息沸腾舆论。这家打着互联网模式打破传统住房租赁行业的互联网公司,一度是资本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公司。

媒体报道称,其在运营模式上,其减少了房屋闲置的空窗期,也为长租客户市场注入了新资源。但是,一路飞速扩张之下,蛋壳所依赖的“长收短付”“高收低出”潜藏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扩张的野心让其玩起了金融杠杆,将蛋壳拖入黑洞显的正是引入“租金贷”的举措。

一入金融深似海,从此风险把不住。危机来临的一刻,金融风险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外传导。在这场风波中,风险同样传导至全社会,房东、租客、银行和公司本身无一幸免。

在“做大做强,唯快不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对金融的向往热度不减,有人调侃称:互联网公司干什么都是为了金融。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有着金融公司的底色,有了金融才有资本,才有杠杆的实力。互联网玩家们争先拿牌照,圈用户,鼓励用户贷款消费,定下消费KPI指标,但唯独对金融的敬畏之心鲜有提及。

我想起曾经采访过的一位传媒背景的互联网金融创业者,在网贷火热一时之际,他曾经兴致勃勃地说,放眼望去,网贷太多运用场景和机会了,餐饮贷,学业贷,消费贷都有巨大的空间。

我始终记得他那张颇显狂热和自信的脸,是那个创业群体的真实写照。和很多互联网金融赛道的创业者一样,这位热情满怀的创业者最后也黯然离场,去搞商业培训去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互联网金融赛道的媒体人,亲历了P2P高光时刻和创业者融资发布的巅峰时刻,也见证过创投者们离场转型的悄无声息。而作为一名投资人,我的投资款也被套在了一家信任的平台。发这篇稿的同时,我也和那些在苦苦等待有关部门能追回投资款的投资人一样焦灼等候,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