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豫记回家,百名豫记成员像候鸟一样飞回郑州。他们受邀参加“豫记回家 十年见郑”的“百名豫记看郑州”活动,这次,他们体会了今年郑州最大的一项变化,被称为郑州最古老区域的管城回族区,经过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和道路综合改造后,焕发了新的生机。

管城回族区,郑州市的心脏,正是因为在此发现了商代王朝遗址,郑州才正式迈入八大古都之列。他是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也是郑州的根儿。

老管城,现在到底咋变成新管城的?

老管城人回家认不出来家

老旧小区居然变网红了?

“变化太大了,回来都找不到家了。”魏勤英站在管城回族区平等街的街头,感慨着。

她是老管城人,家就在南曹张华楼,在北京工作的她,这次回来却差点找不着回家的路。

“太漂亮了,以后这边都要按照这样子改造吗?”她看着平等街干净整齐,路也变宽了,出门就是小花园,很有江南风韵。

正在改造的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州市委网信办主任卢士海全程参观

巷口,有着大幅黑白老照片,印证历史沉淀的底蕴;巷里,灰色青砖,白色墙,中西融合的风格带着浓浓的民国风情。

魏勤英认不出家很正常。

平等街是郑州最老的街道之一,以前,就像所有的老巷子一样,带着浓浓的市井气息,也伴随着破旧,路两边都是小摊贩。

魏勤英1975年就离开郑州去外面打拼,曾经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联络处处长的她,即使见多识广,每次回家,仍然被家乡的变化牵动心绪。

前两天,她跟随豫记回家,参加了“百名豫记看郑州”的探访活动,也是通过这次活动,我才知道,原来像她一样离家多年的人,对郑州的感觉有多么惊喜。

北三街小区,街道两旁不仅有郑州考古复刻文物的展示,书社、古色古香的街边花园、错落有致的绿植,让人恍然间以为是在干净发达的南方城市。

在新建的邻里驿站三楼休闲区,许多老太太一手刷着抖音,还一边做着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邻里驿站

据说,这里是老年人们的“新根据地”,在这里除了可以打打牌、唱唱歌,驿站还会根据老人们的预订,提供一日三餐,还有助浴、理发等服务。

在外面的长廊里,老太太抱着两只小狗,看起来生活悠闲而自在。

北三街这里还被评为2020年郑州市首届十佳地标打卡地,《人民日报》也发文点赞此地。

看到这些,我开始像魏勤英一样,感慨管城回族区的变化。

以前,我在南三环上学,学校到市区的路上,除了尘土飞扬,就是货车来往,让初到郑州的我,感受到除了东区,好像其他地方都是陪衬。

而如今,看到管城回族区都改变了,感觉更惊喜。

大家的惊喜和感动会这么大呢?

因为,管城是郑州的根啊。

管城,这里有最早的郑州

在人们印象中,管城回族区基本可以用“矮矮窄窄”来形容。

东西大街附近,散落着许多窄窄的街巷,一些小摊小贩,沿街而动。就连楼房,也多是十来层的老式家属院。每到阴雨天气,斑驳的石灰路两步一坑,三步一池,汽车驶过,泥水飞溅。

看起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旧”城区。但正是这个“老旧”城区,藏着最早的郑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600年前,管城回族区便是商朝都城亳都的所在地,就连“管城”一名,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西周初,管城回族区附近是周武王的弟弟姬鲜的封地,被称为“管国”。

后来,周武王去世,周成王继位,姬鲜与另外两位大臣联合发起了一场叛乱。叛乱失败后,姬鲜被杀,“管国”因此成了“管地”。

管城回族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洁全程陪同参观

中建七局园林景观分公司商城遗址项目

另外,寄托郑州人精神信仰的文庙,也坐落于管城回族区。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的郑州文庙,是全国仅次于曲阜孔庙的第二古老的文庙。

在文庙的全盛时期,面积达到了37亩,房间多达200多间,曾是郑州历史最久、占地最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文庙

只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文庙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大成殿底部被保护起来的三代地基,足以说明它的曾经。

辖区的北大清真寺,是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还有建于明代的城隍庙,每到元宵节前后,都异常热闹。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里寄托自己对新年的祝福。

清真寺望月楼

20世纪初,京汉和陇海铁路修筑,造就了郑州的繁荣。而这繁荣,也是从管城回族区漫延开来的。

位于管城回族区的东大街和西大街,是当时郑州东西向的唯一一条主街。许多老郑州至今还记得一条顺口溜:“穷东街,富西街,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担担在北街。”

过去,西大街就是郑州商业最繁荣的地方。来往官吏商贾请客吃饭,听戏买东西,基本都来这条街。

正因为这些历史积淀,家住北三环的朋友才会说,“只有从小生活在管城回族区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是郑州土著!”

所以,经历沧海桑田的管城,“老旧”正是它的特点。

但在城市进程中,管城并不满足止步“老旧”。近两年,在“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工作的推进中,管城也开始崭换新颜。

它变了,变好看了

黛瓦白墙旁是缩建版的“小江南”景观,墙边的绿植高低错落,错落的花草树木间时不时有水雾喷出,再配合灰蒙蒙的天空和参差不齐的石阶,还真有烟雨朦胧的南方意境之美,不远处的石桌旁小孩在悠闲地下棋。

这样的场景是北三街小区改造后的日常。

连脚踩的石板小路都是美缝过的,建设文化雕塑、休闲广场、木桥栈道,自然、古朴又统一,处处透着用心。

墙线入地,还给每家每户都加装了天然气、暖气和空调。

改造也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新潮,简单的配色,舒适的线条,既“改头换面”,又不失去古风的韵味。

这是社区工作人员一家一户征求的建议,集中采纳,先后召开了各种会议20余次,协调整治住改商161处的成果。

突然耳边传来惊奇地感慨声,“天呐,这门还能人脸识别!”,“这也太智能了吧!”,闻声而望,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妈妈,脚步刚到小区,门便自动开了。

一旁围观的同事们按捺不住非要去试一下,结果当然是将他们都拒之门外了。

智能化的小区还为独居老人设立的求助监控,医疗服务,驿站的AI大屏实时对家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监测和数据反馈。

为了居民居住的更安心、更放心,管城区内还进行了水系的改造。

来过的人可能会发现,道路变宽了。

这不是改造后的视觉效果,它是真的宽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了道路改造特意让出了一部分地,山东聊城有六尺巷的美名,郑州也有了北三街的佳话。

整个空间既新潮又有历史感。

这得利于“三项工程一项管理”的政策,打造出了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和现代化水平的道路街区,清真寺街、体委东街等示范路段甚至成为了“网红”道路,引来无数人打卡。

北三街附近的梨花巷,郑州最古老街道之一,也重新种上了梨树,来年便能感受到成片梨花盛开的惬意。

管城回族区的另一个地方航海路,它也变了。

航海路

街道干净整洁,人行道树池相连,宽5米的中央绿化分离机非,带夜景和无障碍设施的过街人行天桥代替了原有的人行斑马线,公园、广场风格统一。

郑州召开的十一二届委员会提出了“东强”、“西美”、“南动”、“北静”、“中优”、“外联”的发展思路。

位于中心的管城回族区,是郑州市“中优”“南动”发展布局的主战场。

在未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会发展的越来越快,可能会建设三环、四环甚至五环,但只要有管城回族区在,郑州的根和魂就会一直在。

豫记| 撰文

XIAXIA |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