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出台一项政策:不得将全日制作为招聘限制性条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参与讨论,甚至有号召全日制学生集体反映抗议的,非全日制学生也很多不看好。

首先,来明确一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

全日制是指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主要精力和时间是在校学习,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工作日的一种学习方式;非全日制是指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是学习方式,是学习时间上的一种分类。在我国教育体制中,需要将专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分开看待。

1、专本科层次,全日制一般指通过高考的普通高校招生方式,一般称统招全日制;非全日制是指非统招的成人学历,现有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国家试点网络教育、开放大学四种方式。

统招全日制最大的竞争压力来自于高考,而不通过高考的成人学历,从入学上没太大压力,在学习上也相对比较轻松,甚至在以前很多人都没去过学校就拿到了毕业证。

当然,目前监管力度不断提高,拿证越来越难,不过还是和全日制差距比较大。

2、硕士研究生层次,学习时间上,全日制一般将课程分散到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非全日制将课程集中到周中晚或周末的业余时间,但课程质量和数量等按规定要求一致。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要统一参加12月份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相同专业的考试科目相同,国家分数线相同。

当然,现在非全日制一般都是专硕,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硕有一定区别。而且虽然是相同的国家线,但实际各校的招生分数,在国家线标准之上的前提下,一些非全日制低于全日制。

不过,全日制专硕得到了普遍认可,而同专业的非全日制专硕很多情况下却被认为是花钱买证,虽然花钱也考不上的很多,而真有人花钱去买很可能是被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看一下具体政策

不得将全日制作为招聘限制性条件这个政策出自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原文为: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抓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工作,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围。各地各高校要建立用人单位招聘黑名单制度,将经认定存在就业歧视、欺诈等问题的用人单位纳入黑名单,定期向毕业生发布警示提醒信息。

最后,来聊一聊影响

此政策的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而且只是号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普通企业起码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可以自己规定筛选标准。

有人担心增加招聘筛选难度,毕竟现阶段还没有比学历更好的大筛选条件,如果不明确确实会收到更多不符合预期的简历,不过大数据时代,一键筛选,不作限制条件,又不是不写明、不做参考。

倒是非全日制人士找工作的成本可以说增加,明明条件没限制,但投了简历也会被刷掉,有时候真的不如明确规定。

而对于全日制人士真的没什么好担心的,不作限制条件又不是不能做选择的参考,你的全日制学历摆出来,就证明了学习能力(起码高考时的)和拥有的相应大学的知识等资源。

而且,企业不是只看学历不看其他,企业要的是能为他们带来利益的员工,而不是高学历的员工。工作更不是找到了就完事了,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才刚刚开始,能不能胜任最后还是要归到能力上。

不作为限制性条件, 不代表不做参考条件。证书为什么要标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毕业为什么有成绩单和各项实践证明等,大学有专科、本科,学历有高低层次,教育部自己划分985211双一流等,经历和收获的不对等,能胜任的岗位也不对等,破除“唯名校”“唯学历”不代表要去抹杀名校和学历的证明能力。

在有更好的筛选机制之前,虽然有了此政策,但在普通招聘中真的没什么太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一考定人生过于武断,一证定能力过于片面。国家的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而导向作用往往更作用于未来。

从某方面可以说,全日制学术派是高端人才的一般路径,而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大而广的投入和更多样化的选择,当全日制不作为限制性条件,非全日制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政策中专门注明,也能看出对非全日制的重视。

我们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除了高考之外,还有多种非全日制成人学历的获取方式,除了脱产在校学习的方式,还有非全日制在职的学习方式。

而这些方式,一方面培养成本更多的由个人承担甚至能够补充一部分全日制培养的支出,有效缓解教育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民基础文化水平,也给真正努力的人更多的机会。

当然非全日制教育还未完善,但更多的重视会推动市场去发展和改革,再有更为成熟的技术作为辅助,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只是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