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对于共享经济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这一年,只要和“共享”挂上关系的,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正如雷军说过的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所以,共享充电宝“飞起来了”。

相比于老牌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可谓是横空出世。仅仅几天之内就获得了7.5亿元的高额融资,一年可以达到28笔融资。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到现在为止平均每个月都在融资2笔以上。

但是很多人觉得共享充电宝只不过是资本的又一次圈钱之作,并不看好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与此同时,聚美优品陈欧豪掷3亿元完成了对街电的认购,这波操作让众多“圈内人”直拍脑门,惊呼这就是赤裸裸的“割韭菜”行为。而有娱乐圈“纪检委书记”的王思聪甚至放下“豪言壮志”:“如果共享充电宝能成功,直播吃X,立帖为证。”

随着时间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共享项目走下了“神坛”,开始走了下坡路。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甚至于一些共享健身、共享雨伞等项目纷纷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潮水褪去的仅仅只是“浮沙”,而最不被看好的“凑数”项目——共享充电宝却迎来了自己的爆发。

以街电、来电、小电、怪兽为主的共享充电宝品牌都已经实现盈利,将充电宝变成了摇钱树,市场随即形成了“三电一兽”的“四方争霸”之局,简单来说,经过市场的洗牌之后,处于头部的企业实现了大的盈利,而且还在不断地下沉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共享充电宝为何会“制霸共享平台”呢?

早在几年前,张小龙就说过一个很重要的论断:“手机是人们肢体的延伸”。再看如今的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据中国工信部最新统计,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5.9亿户,手机上网用户数规模达12.9亿户!

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手机依赖”的时代。如今我们还能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吗?理论上是不可能的,摆脱手机也不过是从一座围城走入另一座围城而已!

国内某平台曾经做过一次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显示:接近九成的人表示自己有很强烈的手机依赖症,比例高达87.5%,没有手机会全身不自在,不知所措。

手机给无数人带来了“安全感”,但这份安全感往往很容易缺失——耗电。

我们拿市场上常见的手机举例,充满电的情况下,续航时间是在10个半小时左右。而如果穿插一些游戏或者视频的时候,续航时间仅仅只有4-6个小时。出门在外,手机没电是一个十分令人焦虑的事情,影响心情。

所以,作为手机的“移动加油站”——共享充电宝应运而生。

有调查报告显示:每天为智能手机充电一次的用户占39.4%,每天充电2-3次的占比41.6%,每天充电3次以上的为12.8%。随着5G的到来,手机对充电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这将是另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增长至4.08亿。

接下来,巨头们就该开始“割韭菜”了。

“不到一个小时扣了5块钱”,“手机都没充满,12块钱没了,再充一会儿都够买个充电宝了”……近日,关于“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的话题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全国2.6亿人的阅读讨论。不少网友吐槽,如今价格高到难以承受,共享充电宝已经让人“高攀不起”。

很多人不理解,毕竟共享充电宝设备依旧采用的是原有的设备,成本没有增加的同时,价格却从原来的每小时1块钱涨到了现在的每小时4块、5块,甚至在不少地方,如KTV中,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价格已经飙升至每小时十元,身价“成倍上涨”。

“从我们来看,从1块钱变到2块钱,其实对用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道,“用户能够接受,因为它本来就是刚需。”

兴于补贴,殇于涨价——带着“伪需求”帽子出生的共享经济,几乎都无法摆脱这个魔咒。经过前期竞争,市场格局洗牌之后,头部企业出线,用户消费习惯也被培育。如今调整价格,赚取利润是合理的商业发展轨迹。

但随着手机发展越来越迅速,快充的出现,共享充电宝的未来真的“扛得住么”?

随着人们碎片化的应用增长,以及对于短视频等平台的追捧,大家对手机电量的需求依然是刚需。“手机没电是刚需,但用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刚需。”快充的诞生,很有可能是共享充电宝的最大竞争对手。

接下来,对于共享充电宝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客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