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我省105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鹤壁有3人。其中,鹤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卫源荣获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张卫源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1月29日,鹤报融媒体记者

采访了张卫源。

“疾控人常说自己的工作是‘管天管地管空气’,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预防接种、环境消杀工作外,卫生监测管理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职责。”11月29日是星期天,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卫源依旧在办公室加班。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卫源说,希望通过他的个人经历,让更多人了解疾控人的工作——在“快”与“慢”的不同节奏中,搭建起牢靠的“生命防火墙”。

“疾控人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甚至还有群众认为我们只是负责给小孩打预防针。”张卫源说,疾控工作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仅疫情防控工作,疾控工作人员就承担了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发热门诊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对确诊病例居住和工作地进行防疫消杀等重要工作。

扛着冷藏包,骑着自行车,走遍全市800多个村庄

“只有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

在谈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今年56岁的张卫源是这样形容的,“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1987年刚参加工作时,我是在当时的防疫站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那时候人们的预防接种意识不强,主动接种的人并不多,再加上基层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常常需要我们扛着冷藏包,一个村一个村进行筛查,为村民讲解预防接种方面的注意事项和重要意义。”张卫源说,当时他和同事扛着冷藏包,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全市800多个村庄。

“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才能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当时,我们走到哪个村子,就和当地的乡村医生一起入户排查,有时候赶不回来,就吃住在当地的村民家。咱的老百姓也非常热情,至今我都不能忘记村民为我端来的那一碗糊糊面条。”张卫源说,在防疫站工作那几年,他进山区、下农村,一边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一边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中的张卫源

回想起当初的工作场景,张卫源感慨万千,风里来雨里去,让他更加了解了群众的所需所想。也正是那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让张卫源看到疾控事业发展的迫切,也让他对工作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谈到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时,张卫源说,这份荣誉的背后是责任与使命。

“现在给孩子们接种疫苗就很方便了,我们只需要打开电脑扫描条码,孩子的信息便一目了然。等孩子的接种时间快到了,系统还会自动提醒。”张卫源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科学规范管理适龄儿童,探索门诊化接种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他与县区同行一起开展了“鹤壁市计划免疫模式研究”工作。说到这里,张卫源拿出纸笔,用一张流程图向记者介绍了这项研究工作的内容。

“以前给儿童打疫苗都是工作人员在本子上记录,需要把每个村、每个乡镇、每个县都统计一遍。对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工作人员还需要一页一页翻找,然后打电话通知,工作量大不说,准确率也低。”张卫源说,为此,他想到利用计算机编程一些软件,将各项数据录入进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接种质量。正是这样的创新,让张卫源在1998年荣获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开启了我市预防接种的智能化管理模式。

张卫源一边讲一边写,无论是记者的问题,还是他自己的讲解。“你们记者采访拿着纸笔记录,我平时工作也都带着纸笔,想到什么便及时记下来,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候遇到问题,想要理清思路,翻翻笔记本,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张卫源笑着说。

抗击“非典”、参加汶川地震救灾

“只有在一线,我的心里才踏实”

在张卫源办公室的窗台上,放着不少荣誉证书。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参加汶川地震救灾……张卫源说,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有一段特殊经历,“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疾控一线,只有在一线,我的心里才踏实!”

张卫源自参与我市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以来,始终工作在一线。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日夜奋战在一线,曾连续40多天没有回过家。“当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做流调、消杀,以及开展现场处置。”回忆当时,张卫源说,他和防疫部门的专家组成员常常是白天在现场调查处置,晚上撰写流调报告,分析研究疫情形势,有时还要和临床专家一起对病例进行专家会诊,工作到凌晨是经常的事。2003年抗击“非典”结束后,张卫源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8年,作为我市卫生防疫救援队领队,张卫源参加了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与队员们并肩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时候,因为经常有余震,我们常常是在这边正煮方便面呢,另一边就会有小碎石从山体上滚落下来。”抗震救灾结束后,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张卫源被卫生部(现更名为国家卫健委)授予“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主任经常和大家说,一线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所以每一次工作都要全力以赴。”“我们的职责和在一线救治患者的医护人员有区别,张主任说我们是‘隐形战士’。在他的影响下,我喜欢这个称呼,也愿意当好‘隐形战士’中的一员。”张卫源的同事说,在他的影响下,他们对疾控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56岁抗疫“老兵”再出征

以生命担使命,用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市疾控中心全员更是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不光是我,我的同事也非常辛苦。他们日夜奋战,分析研判疫情风险,推演疫情走势,提交风险评估和政策建议报告,实施精准管控,将疫情对我市的影响降至最低。”张卫源边说边拿出厚厚的一沓资料,那是在我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他写的一部分材料。

张卫源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事当数本地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了。“1月24日晚上,我接到淇县疾控中心主任的电话,说他们那里发现了一名武汉返乡人员有咳嗽、发热症状,已收治到淇县人民医院感染科,请求市疾控中心派人帮助指导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挂了电话,张卫源立刻赶赴现场,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

淇县疾控中心主任赵合利也回忆,等安排完现场处置工作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张主任将采集到的标本送到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期间,他还指导流调报告的撰写,有时候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有一次我和张主任到村里指导防控措施的途中,他在车上坐着就睡着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晚上赶着写报告一直到第二天清晨5点多,没顾上休息就和我们下来检查了。”赵合利说,56岁的抗疫“老兵”张卫源践行了疾控人的责任与担当,更为年轻人做了榜样。

准确预测疫情趋势 为科学防控提供决策参考

发挥技术专长,当好疾控工作的“三兵”

在抗疫一线,有的人一接到电话就立即深入医院和患者住所收集信息;有的人一丝不苟地在实验室进行病毒检测,24小时与病毒“面对面”;有的人穿着防护服、背着喷雾器,奔赴疫情现场进行消杀工作;有的人不分昼夜进行疫情数据监测,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张卫源作为市防控专家组副组长,市政府聘任的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在我市疫情抗击阶段,他组织提出了防控建议、做疫情分析研判、指导科学防控等工作。

“疫情防控不能一刀切,要针对时间节点进行科学推理。当时我们建议把管控重点放在1月19日以后的返乡人员,后来也证实了这一时间节点的准确性。”张卫源还结合武汉返乡人员排查数据、新冠肺炎潜伏期等情况,科学指导防控措施。张卫源说:“在以往工作经验的积累上,这次疫情防控我们行动快、出手准,各方面配合都很密切。”为确保常态化防控工作的落实,及时、高效控制疫情,张卫源还提出按照县区划分了7个现场处置小分队,以便市疾控中心能第一时间点对点进行支援。

“现阶段依旧不能掉以轻心,我们不仅要到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交通站点等重点场所做好日常督导工作,更要分析研判疫情形势,检视防控漏洞,加强培训演练。”张卫源还用“三兵”来形容疾控工作,要当好重大传染疾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的“哨兵”,当好快速有效处置的“尖兵”,当好为老百姓构筑健康长城的“工兵”。

来源:淇河晨报

责任编辑:栗阳

统筹:靳丽娜

总值班:霍海洋

监制:李宏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