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在位三十三年间六次南巡,扬州是必驻之地。当时路上都有行宫,一般是寺庙或旧官署改造而成,扬州行宫一座在天宁寺,一座在高旻寺。皇帝巡行路上有不少景观以备游赏,其中多是私家花园。扬州盐商凭借朝廷特许专营,垄断天下盐业,个个富甲一方,为了迎接皇帝,他们占据河湖山坡,营造景观园林。康熙南巡时这样的私家花园有八处,乾隆时增至十八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 2017年卢沟晓月庙会还原乾隆出巡场景刘平 摄

乾隆六十年(1795),清代戏曲作家李斗,亲眼目睹皇帝南巡过程,他结合有关文献写成<扬州画舫录>一书,附录<工段营造录>记录营造工程,大抵“增荣饰观,奓(古通‘侈’)而张之”,难尽其书。其中有三件新鲜事,记录如下。

第一件事就提到了制作“档子”的办法。扬州八景中有“华祝迎恩”一项,它指是从高桥至迎恩亭迎接皇帝,河两岸排列着大大小小的“档子”。“档子”全部是人造景观,分大、中、小三号,这些“档子”的后背用板墙装土固定,突出部分称“手卷山”,前面部分露出的楼宇山墙用花瓦装饰。“手卷山”下部用太湖山石,其间种植树木,有松、柳、梧桐、绿竹等植物,另外还有一些“通景画”。所谓“通景”,是郎世宁等洋人传入的一种西洋装饰画,“档子”的天花顶棚,画有藤萝架,极为逼真,在墙面则画成门廊房舍,透视远景。“档子”借用此法,虚实结合,成为一景。“档子”尾部是竹子搭建的“彩楼”,其中有五座三间的“香亭”,三面飞檐,上铺用竹子仿造的各色琉璃瓦,最上檐用黄琉璃。室内也有各种装饰,比如落地罩、五屏风、插屏、戏屏等,桌架上还有古器皿和古书。“香亭”四面无墙,周围种竹,上覆“锦棚”,棚上面画着各种仿生的花、叶、草等。总之“档子”就是一路大型“临建”,快速搭建,快速成景,没有地基,不动土石工程,纯粹为皇帝观赏。因为承建的盐商,极尽豪华,有时连乾隆皇帝都觉得闹得慌,有诗云“夹岸排当(档)实厌闹”。

第二件就是提到了“裹角法”。<工段营造录>记:“湖上地少屋多,遂有裹角之法”。它说的是江南一带,房屋紧凑相连呈三面围合的内天井式。东西两厢房建成各式各样,而且南方的厢房和正房不像北方官式建筑两两分开,南方的厢房和正房连成一体,屋顶互相搭插,“屋多则角众,地少则角犄,于是以法裹之”,也就是把众多屋檐“裹”在一起。在北方官式建筑中没有这种构造,对当时的北方来说,是一种新鲜技法。

第三件叫“西洋拨浪”,<工段营造录>载有“亮铁槽活”的工种,主要是制作铁门钹、门环、门轴等。其中有一种叫“拨浪”,曾引起一些误解,有人认为“拨浪”是英文“plan”的译音,但“plan”中文译为“计画”,与“亮铁槽活”无关。后来查<牛津-杜登英汉图解词典>,发现有“bolt”与汉译“拨浪”相近,译为“门闩”,图上表示是铁制的锁舌。这是西洋传入的门锁结构,不过,清朝康乾时期,来华供职的洋人和他们带来的物件多用法文,再查英法文对应词典,发现英文“blot”的法文为“boulon”,读音“布隆”,和“拨浪”音近,那“拨浪”应该就是指门闩。

另外,“亮铁槽活”中所载有这样一句:“有无楼子,西洋拨浪”,这为今人的断句,并不通顺,感觉不妥当,似乎应断为“有,无楼子西洋拨浪”。“楼子”应是“耧子”,这是一种开沟并播种的农具,上面放一个盛放种子的木匣,有一个插板,用以控制种子出量,称“耧子”。“有楼子”就是有可控开闭的门锁构造,与播种的可控木匣“耧”相似,“无楼子”就是无此构造,这样的解释似乎就合理了。

原标题:乾隆南巡扬州时的三件“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