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怼了一下大班课:

核心观点是:课外辅导上大班课,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出效果的可能性较低,只对极少数学习积极性强,家长参与度高的学生有效。当然,看到某些问题的角度和结论,因人而异,这是我作为一个课外辅导老师的观点,一家之言。

01.非常受资本青睐的教育行业

那篇文章还提到了机构大班课的初衷,其实就一个,利润高,人越多利润越高。至于后来为啥大班课越来越少了?绝不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效果不佳,纯粹就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大班的弊端,不买账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原因。

结合近年越来越多跑路的各类机构,一直想谈谈商业和教育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著名机构”十月份被爆跑路,创始人还是半个网红,并且事情曝出后,顶着众人的指(tuo)责(ma),还演着苦情戏,估计还能博来几分同情。要不是我接触过他们在广州某“片区负责人”,了解过他们一个叫“直盟”的运作模式,以及内部极度混乱的运作,差点就信了。至于什么是直盟,搜索一下,前几个直接弹出来的就是这家机构,有兴趣的可以带着脑子了解一下。

无可否认,教育行业,尤其是线上教育,当下正在受到资本的热捧,各个与教育相关的公司纷纷拿到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过去五年,共享自行车、共享充电宝、外卖、打车等领域依次掀起过的“砸钱大赛”,如今正发生在线上教育。按照业内人士的专业术语,教育行业又可以细分出很多很多的“赛道”——一个主观上我非常厌恶的,在教育上出现的词语。

资本家认可:教育能赚钱,并且可能越来越赚钱。

02.商业和教育,似乎不在同一条船上

教育机构教育行业里是一种市场化产物,是公司,其掌管者是商人。商人逐利,政客争权,亘古不变。既然商人要逐利,那么只要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做什么事情似乎无可厚非,市场经济嘛。但这么做有一个大原则:不能影响和破坏国家和民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点,从灯塔国的那一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输出对其他国家的破坏力就不难发现。

那么问题来了,教育市场化,对教育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有,但是伤害恐怕也不少。

比如现在我们常常说的内卷。内卷放在教育里,一个相对形象的解释是:

以前大家都不上辅导班,现在一个孩子去上辅导班了,逼得大家都去上辅导班,最后排名还是没变,大家既辛苦了,家长又花钱了,但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有很多人会说服你:你排名没有提高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如果大家都认可,那么大家都更努力了,但是下一次的结果可能还是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个群体里,如果人人都通过努力进步了,排名却没变,那只是因为比较范围依然在这个群体里。跳出这个群体来看,个体依然是进步的,只是大家可能认为付出有点多,毕竟我们长辈那就会儿,仿佛不用那么努力。并且,可能更重要的是,整体大环境向前发展,才有“卷”的可能。大家都吃不饱饭,还卷什么卷?你有看过印度贫民窟讨论内卷吗?人连新冠都不当回事。

有意思的是,作为加速孩子和家长们内卷的祸心,为教育军备竞赛提供弹药的存在,教育机构(线上为甚)本身也在内卷。你在各类app上、电视上,公交站等等看到的某辅导,学某思,作某帮,无一例外都在卷,因为获客成本日益高企,家长的智商在千锤百炼下日益增长。

一些地域品牌为了脱颖而出,也在想方设法。比如偶尔有人会在评论区写到:中考还能复读?是的,中考还能复读!如果你是广州人,那么近几年每年六七月,应该会留意到大街小巷都是卓x的中四复读广告。19届复读规模达到几千人,有几个校区专门为复读而设。要知道,每年广州中考生才9万出头。

中考复读过往也存在,近年之所以大肆宣传,无非就是抓住了社会日益提高的对教育的焦虑,发现有利可图。但是,初三失败就复读这个选择,真的就合适吗?

内卷这个问题有点说不清,也比较抽象,现在我们来些具象化的东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的最直接来源——课外培训班。

03.教育向左,资本向右

老师是教育行为的核心。

但是很遗憾,老师绝不是那些稍微规模的教育机构的核心资产。尽管他们都会包装自家的老师是xx名校毕业,拥有n年经验,还有独门的教学方法,但那只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或者目标是走资本道路的公司而言,整个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可能是销售团队,可能是市场推广团队,可能是各个校区的校长团队,但不会是老师。

我们来讲讲课外辅导机构广被诟病的地方,一是没有效果,二是夸下海口。

没有效果这个问题,倒不能全都推到机构上,事实上现在的家长也愈趋理智,盲目责怪机构的已然减少,但这不意味着机构就能够开脱。毕竟,家长花了钱,想要出效果,总没错吧?

问题不在于没有效果,而在于教育培训机构明知道怎么才会有效果,却从上到下假装不知道。

课外辅导怎样才有效果?我认为以下这些,并且重要程度分先后:

  • 学生认真、配合、积极、主动;

  • 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上的因材施教;

  • 老师知识水平过关、教学能力过关,有师德有责任心;

  • 家长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高;

以上这些影响结果的因素,培训机构的管理者们难道不明白?非也,他们内心非常清楚,只是不会全盘告诉你。他们不说是因为,要做到上面这些,和商业逐利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一个老师面对的学生越多,针对性必然越差,大班课如此,线上教育更是如此。每个老师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教授的学生是有上限的,超过了这个阈值,学生理应吸收到的内容,必然打折扣。

那么,超强的老师,超强的教研所研发出的教材,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很遗憾,可以稍微提高阈值,但无法在无损质量的情况下,让其提高到资本可以接受的程度。

举个例子,一样工业制品,无论有多么复杂的工序,只要模具出来了,就能标准化操作,就能做出生产线。哪怕是食物,秘方拿到了,烹制的步骤摆出来,厨师是谁,影响并不大。而教育是个特殊的东西,他要把“知识”这个抽象的东西,放进“人脑”这个我们对其知之甚少的器官。它比器官移植更复杂,它没法标准化。

所以我们已知和认可的只能是,学生越认真配合,越积极主动,学出效果的可能性越高;老师授课越适合学生,教出效果的可能性越高。上述的话反向来看,那么就是:学生越不认真越不配合,补课越没用;老师讲的东西不适合学生的话,教了也白教。

显然,聪明的销售们不会引导你往这个方向思考,所以他们只会把焦点放在过硬的师资,和曾经有人在这里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铺天盖地的机构广告都在用“名师”和“状元”这两个词在洗我们的脑。

至于夸下海口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教育培训机构的问题了,基本上所有行业的销售皆如此。

有的家长在了解一个机构的时候,总爱问类似的问题,比如:你们有保证提分吗?一般能提高多少分?补课后孩子可以考到xx学校吗?……以前我觉得这些问题非常可笑,现在我却发现,这波是我在第一层,这些家长在第五层。

强烈推荐大家问机构这些问题,如果他给你任何保证,比如保证提分之类的,直接可以定义为言过于实。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这玩意儿从来没法保证。

做生意,积累口碑换取客户的道理谁不知道,谁都想做好口碑。但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真正要走重教学,做口碑的路,必然是低效、漫长的,没有捷径。

对资本来说,靠讲故事忽悠人来割韭菜显然效率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