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9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突然要求中方道歉,起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日前敦促澳大利亚对最近的战争罪指控进行调查,并在推文中引用了中国漫画家@乌合麒麟的讽刺漫画。莫里森在视频中足足批评了中国20分钟,仿佛是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军人在阿富汗被虐杀一样。而路透社消息,新西兰总理阿德恩12月1日就中澳之间刚刚爆发的漫画事件表态,基调与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垄断话语权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作为现代化的原生地,欧洲的现代化以及高度成熟,与此相关的政治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理论也非常丰富。同时,作为殖民扩张最为成功的国家,英国以及后来的美国则在欧洲的国际竞争中形成了非常成功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话语权力。英语通过英美内部的言论自由以及实际殖民经验,成功地占据了世界75%以上的信息,英语成为世界最方便的语言,而以英语为母语因此获得了优势。如果一个人想接触更深层的信息,英语就变得绕不过去,而学习使用英语则会接受其思维方式,让英语世界的意志更为方便地流通。在信息领域,英语霸权几乎无法撼动,而英美则以此可以获得巨大的便利。

这种便利将体现在基于效用动机之上的传播,如果英语好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工作,如果英语好便可以前往更广泛的世界,如果英语好可以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由此出现的就是英美对于人才、信息控制的自我强化,语言和经济、政治霸权相互补充,他们可以更方便地通过语言媒介将他们的意志辐射到尽可能大的范围中,他们可以塑造其他人的认知,自觉不自觉地制造有利于自己的道德高地,以降低自己意图施加于他人身上的成本。潜移默化的工具就此诞生。而不论是法语、德语还是俄语,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话语形成权力,有权力的一方并不意味着使用者道德上毫无瑕疵,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对方的脑海里塑造符合有权一方希望对方形成的道德感,进而“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这种塑造通过殖民教育、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等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英国殖民过程中无数的巧妙操作让人几乎忘却了他们本质上仍然是个殖民霸权,而美国一直以来或强或弱地输出意识形态(软权力),更是将自己变成了灯塔,让人忽略了他们内部的也有大量的矛盾乃至危机。至于坚持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亦在其中享受颇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这种强势的话语结构,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绝对弱势。当然,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汉语世界信息量过少,这与中国在近代以来的落后和学习者身份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发展整体上并不是足够“以我为主”的,而更像是美国主导体系的一环,中文教育没有能够伴随着中国企业一道走向更广泛的地区,中国也不太清楚如何更为巧妙的运用话语来施加自己的意志。加上信息流通较差,中国在国际舆论场里表现非常糟糕,完全不符合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应有的权重。

也因此,中国的主张在国际社会中很容易被一系列话语进行价值解构,本身合理合法的主张却被西方媒体完全压制,本身积极的实践却被指鹿为马。不论是一国两制还是民族地区,西方根本无视中国的积极实践及其丰富内涵,他们需要的是中国在道德立场上彻底失势,以便在必要时可以有充分的手段瓦解作为整体的中国。西方的强势还有一大群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跟风者,其中不乏皈依者狂热情绪,把自己推到冲突中央还不切实际地幻想更好的明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犯的错误。

西方也习惯于中国话语权的缺场,西方习惯性地指责中国,而中国仿佛无权批评西方。中国立场的合理之处被西方连带解构,背后既是西方的傲慢,也是西方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当中国指出澳大利亚人自己都承认的战争罪行时,澳大利亚的反应如同是中国杀了澳大利亚人一般暴跳如雷。背后的心理不用多说也自然知道,“你也配姓赵”的嘴脸跃然而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的措施展示出了良好效果,而欧美自己一团糟,过去遭到西方打压的中国凭借更为科学的态度获得了全球话语权的立足点,这反倒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西方仍然拼命解构中国的价值立场,但是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这种解构的效果越来越令人怀疑。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意外的情况下证明了自身的合理性,仅仅这点就令西方感到了恐惧,各种“防止中国施加影响力”的话语层出不穷,哪怕中国压根没想对欧美输出什么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其实没有任何大错,在西方的形象还下降的关键原因。

西方像是个被惯坏的傲慢孩子一样,发现穷小子表现更好后暴露出了巨大恐惧,哪怕穷小子还什么都没干,傲慢孩子就已经开始了“攻势自卫”,虽然表现不好,说得好也是有用的。

而这种“攻势自卫”,更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中国没有做错什么西方还在横加指责,那么很显然在中国眼里就已无道义可言,服从不是义务而是不可能的选项,对抗变成一种更加符合情绪的选择。冤枉你的人比你都清楚你的冤枉,既然如此,申冤没有太多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与西方平等争夺话语权比发展经济要困难得多。关键是自己的立足点要稳住,即理性和科学。理智地使用可靠的依据去对抗西方的话语,这可以让我们的立场不断变得更为坚固,更不容易被质疑。这也需要中国去获取更多的情报,对局面有更为客观的掌握,从而才能知道如何在话语竞争中击中对方要害。同时,我们更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深度思维,包括理论与审美,我们也需要让信息变得更为畅通。

只有自己在更高水平上的知行统一,我们才能变成了使用话语的强者,才能将自己的合理意图明确地证明,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改变他人的看法以获得更好的合作。这些高阶工具中国还没有掌握,但在一只脚迈入现代化大门的今天,我们需要有更大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