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11月28日,迈科技成功举办智能制造专场线上分享会,邀请到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智能制造领域专家任主讲嘉宾。

本次活动以PPT图片+语音讲解的形式在微信群内进行。专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并指出:实现对高附加值工业品的智能化加工,将成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中之重。专家就智能制造方案及应用、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并以亲历的四个项目为例,介绍了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零部件、大型发动机、医疗器械、精密制造、电子设备等行业的应用。若您是相关领域从业者或持有相关技术,欢迎联系小迈:15821566126(微信同)进群交流。

自由对接环节,参会企业踊跃发言,就智能制造人员配置、柔性化生产线、医疗行业自动化、生产线节能等展开讨论,专家也给予了详细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1

老师好,想请教一下,智能制造人才是否对工业和互联网都要熟悉,还是只需要具备单方面技能,另外通过团队配合来完成?

A:谢谢你的问题,我们目前经历的可以算得上是新工业革命,一个全新的物联网时代,这对我们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个人来说,要想全面融入这个全新的时代,必将这两个技术融会贯通才能赶上时代的列车;对团队来说,人尽其用才是团队精神的核心。

Q1

多谢老师回答。我还有一个问题:您刚刚提到,整个研发团队几十名,高工二十多名。如果碰到一个新项目,一个最小项目单元常规需要多少人员一起参与,他们的工种有哪些?

A: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具体要以这个小项目的工作量、难度系数、交付周期为准,我们研究所秉承着用户至上的理念,一般会为用户提前交付产品,如果能提高用户预期1%的效率,我们愿提供200%的服务,所以人员配置我们会尽可能充裕。至于工种,鉴于研究所人才素质较高且人手充裕,我们会将“专业人做专业事”为前提,配齐机械,电气,电子,试验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开工、设计、论证先行,试验紧随其后,按部就班为客户提供完美的服务。

Q2

我们是一个制药企业,想请教老师,液位检测中的识别气泡和消除假液位影响是怎么识别检测出来的呢?另外,医药测试卡缺陷智能检测是怎么实现的呢?

A:这个不好一概而论,要看你们工艺而定,但自动化出现问题的原始逻辑是控制系统算法的精确程度以及设备方面的结合出了问题,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试验验证找出问题的根源。

Q3

关于您刚刚提到过的柔性化生产线,可以再仔细讲讲吗?

A:好的,我来着重讲一下这个柔性化生产线,这也是我们单位目前一个特色化的生产线。简而言之,就是将多台可以调整的机床结合起来,这些机床大多是指我们传统的专用机床,以刚性为主,配用我们的自动配运送装置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依靠计算机管理,并将这些生产模式结合,能够节约大量人力成本,做到物尽其用,极大提高我们生产的效率。

大规模实现工厂的全面柔性生产不但有利于我们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可以满足我们产品复杂化的要求。目前,大批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受到挑战,这种挑战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一个威胁,但对我们有雄厚资金的大中型企业来说,是百利无而无一害,(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生产成本中最高的就是我们的人力成本。这些人力成本的缩减,可以极大提高我们企业员工的福利以及幸福指数。

但目前就现实来说,柔性生产限于技术瓶颈,与生产力可以说有点矛盾。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品种单一、大批量的生产,工艺才稳定、效率才高,在这种模式下的产品才能形成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所以我们柔性化的生产会对我们现有的一个舒适圈造成冲击。

所以我在这里提出我个人的论点,这个柔性化生产呢,只能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中小批量生产的,暂时还不能服务于大中企业,因为这样会影响我们大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所以我推荐中小企业来着重考虑这个柔性的自动化生产线。

柔性化自动化生产,我们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相对于刚性,它是采用多元、多角度的生产,而不是传统制造方式的单一化、规模化生产,在此呢,我们就根据各个企业特点、通过权衡自己的利弊来进行使用。但是同样的,随着我们周边生活所用产品复杂化程度的提高、技术的提高,逐步推进柔性化生产是很有必要的。

Q3

那像做食品包装的柔性化生产线适用吗?

A:一般食品包装就是我说的中小批量(具体要看销量),可以通过柔性自动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中小批量指的是年产量1000-100000)。

Q4

想请问老师,对于医疗器械生产而言,完全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下,最后的生产结果会不会有错误或者缺陷,有的话错误率大概在多少比例?

A:医疗行业自动化生产是势在必行的,因为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人员工资成了企业生存的老大难。这个缺陷主要来自于算法和设备系统的结合,算法完善错误率自然会降低,出错率会远小于人力操作!具体的出错率应该会较低。

Q5

您这边有没有生产线上用电配置实现有效节能的案例?还有别的应用场景吗?

A:有的,我们特斯拉生产线就用了此项技术。这个技术目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的方阵,技术方面感兴趣我们可以私下讨论。

Q6

看到你们有96孔分液的装置,分液的时候有可能出现针孔堵住的情况吗?咱们这个设计是如何探测和预防的呢?

A:一般来说不会,我们在设计后会通过理论和试验来论证这个系统的可行性,我们设计时会考虑到传感器的误差,从而提高可行性,后期通过试验来二次确认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