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哪怕活到一百岁,一生也不过三万多天,过一天就少一天。所有人都想成功,过上比别人更幸福的生活,但二八定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代,成功者只是少数。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少走一些弯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成功的几率。

对于不熟悉的事情,如何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掉进坑里呢?老祖宗留下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农村有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阅历丰富,经历的事也比较多,称得上见多识广。以前经常听长辈说:“我活了大半辈子,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听起来貌似很狂妄,但事实就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古人常说:“多说无益,言多必失。”提醒世人要多做事少说话,不管一个人智商有多高,情商有多么超群,也会有说错话的时候,容易得罪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无论表面上关系有多好,最好记住老祖宗的这句忠告:“一人不进庙,两人不观井,三人不抱树。”说的是啥意思呢?

一、一人不进庙

也许许多人感到郁闷,不理解其中道理,为何不能独自去庙里烧香,难道非要成群结队去吗?这是一种误解。此处的“庙”,指的是破旧无人住的寺庙。众所周知,古代寺庙位置大多偏僻,况且古代总人口较少,有时几十公里都遇不到住的人,这些破败的寺庙周围,一般不会有人居住。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外出办事,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座寺庙,尽管里面很破,十有八九会暂时凑合一晚上,第二天继续赶路。但是,古代治安条件相对较差,一些山贼盗匪为了钱财,会躲在破庙里等待机会,所以最好不要一个人住在破庙,尤其是晚上的时候,正所谓“宁可睡坟地,也不住破庙”就是这个道理。

二、两人不观井

两人同行的时候,路途中不要对着井口往下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背后有一个故事。古代有两位书生,原本互不相识,进京赶考的时候在路上相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决定结伴同行,路上多少有个照应。其中一位书生心地善良,随身还带了不少盘缠,另一位表面上很热情,其实城府很深。正当他们感到口渴时,发现不远处有一口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善良的书生主来到井边,准备打点水喝,城府极深的书生心生歹念,悄悄走到他身后,用力把善良的书生推到井中淹死,并且把他的盘缠据为己有。从此之后,就有“两人不观井”的说法。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出门在外,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可以轻易相信不太熟悉的人,甚至对熟人也不能完全信任。

三、三人不抱树

从字面意思理解,不要三个人一起抬树,容易产生矛盾。这里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咱们都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为啥不能三个人抬树呢?处于中间的人最难做,即使用尽全力,也有可能被认为偷懒,前后两人觉得中间人不靠谱。另外,如果处在中间的人稍微靠前一些,会被后面的人指责,说他不够朋友。

反之,如果中间的人稍微靠后一点,也会被前面的人指责,就算刚好处在中间位置,顺利把树木抬到指定地点,或许会被前后两人同时指责,说他只是装模作样,根本没用力。所以,无论在中间的人怎么做都不对。“三人不抱树”的观点,与“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相近。

另外,在这句俗语后面,还有五个字更经典,那就是“独自莫凭栏”。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能站在高处扶着栏杆,然后伸头往下看。仔细品味一下,“独自莫凭栏”确实很有道理,伤心的人,本来就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独自一人站在高处,或者站在河边,很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各位读者,你觉得俗语“一人不进庙,两人不观井,三人不抱树,独自莫凭栏”的说法,是否有一定的意义呢?欢迎留下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