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估计100%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没有任何不妥,全然正确。

然而,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都会犯一种错,那就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和失误,却对自己的失误与错误视而不见。这种基因型错误无关道德品行,它的名字叫认知偏差。

人人都会有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知和觉察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环境因素,使得认知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科学家们认为,大脑习惯于用简单程序去应对复杂环境,所以人们出现认知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人人都有认知偏差是因为,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这就可能导致,无论是面对家庭成员,还是陌生人,每一个人都会无需思考而发自本能的去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进化心理学家针对认知偏差,提出了错误管理理论,他们认为,在认知偏差的影响下人们的决策,完全不是犯不犯错的问题,而是犯哪种错误的问题。

在认识了认知偏差的背景知识基础上,我们再来探讨什么是畸形的母爱,它具体体现为:

  • 1. 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是绝对无误的,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全然正确的
  • 2. 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不应该也不能反抗
  • 3. 阻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看出问题没?

以上内容翻译过来就是,首先,出于维护自身积极形象的心理原因,单方面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是正确的;其次因为自己是正确的,所以他人尤其是孩子就没有反对的道理;此外,孩子必须按照我说的来,否则就会很危险。

爱子之心,人皆相同,但是爱得过于武断和自我,对孩子就成为了不知不觉的戕害。比如,孩子一点错都不能犯。

但凡孩子犯了错,当妈的就开始揪心自责:都是我教导无方,孩子才会产生这样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如果我提早提防和教育,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在孩子犯错这件事情上,当妈的不仅责怪自己,更要责怪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只有孩子事事都按照她的要求来,在她允许的范围内行动,才是让她放心的,事态才是可控的。久而久之,母亲患上强迫症,子女则像弹簧一样压强倍增,就等着爆发的那一天,母子之间充满危机。

这一切都源于母亲个人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让她在毫无反抗力的孩子面前,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进而导致自己的错误认知一再被强化,而孩子却往往成为了这种认知偏差的深刻受害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犯错的方式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事实上,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认知偏差,其实是自然选择专门配置给人类的行为手册,以此来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因为,在事情的初始阶段,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往后就越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

对于深爱孩子,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母亲而言,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跌跌撞撞不断犯错。出于这种担忧,母亲们在监管过程中,总是严格禁止和阻止孩子犯错。

但是母亲们往往因为认知偏差的加持,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做法就越过了正常阈值,变得极端而绝对。

所以,当发现自己陷入“孩子绝对不能犯任何错”、“我一定要让孩子在各方面都处于正确正常的环境里”诸如此类的思维中时,母亲们就一定要注意了,因为此刻的你,对待孩子的方式99%已经离谱了,但自己却浑然不知。

对此感受最深、承受最多的肯定是孩子,是他/她在全然承受母亲这种自以为是,却让他倍感压抑的“爱”。

所以,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行为逻辑的,母亲如果一味的以自己的认知去影响和约束他,却从不尊重和理解他的内心,那么他就会因为被误解和无人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产生严重的抗拒心理。

最终,这种抗拒心理就会以故意犯错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就是他故意以犯错的形式与母亲对抗。哪怕他明明知道那么做是错的,但为了证明自己的态度和潜意识里的独立身份,他也宁愿选择与母亲相左的方向。

所以,对于母亲们来说,在漫长的育儿过程中,不要以为自己就是爱的圣母,以爱之名禁锢人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自己一定要理性地面对现实,要经常敢于正视和逼问自己: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是否过于偏重于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而忘记了去理解和观察孩子的反应?我是否习惯于将所有的爱都浇灌在孩子身上,却不曾考虑这样的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

我是不是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带有强迫性质的强行“投喂”?是不是一直强迫孩子不能犯错?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开始变得逆反起来?我是否让“爱”变得畸形,仅仅是因为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掌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