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眼看北京顶不住了,于是带着慈禧等人逃往了避暑山庄,把烂摊子留给了鬼子六奕沂。不过英法联军还是打进了北京,洗劫了圆明园。本来签完协议咸丰就准备回来了,没想到咸丰帝身体逐渐变坏,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第一次北京沦陷,到了第二次的时候,竟然又有慈禧。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了,这一次的阵势比英法联军更厉害,慈禧没有办法只能带着光绪等一众人逃往了西安,一直到辛丑条约签订,笼络了洋人,慈禧才回到北京。

咸丰往承德跑,慈禧往西安逃,如此狼狈为什么还不迁都?

首都沦陷,这对于大清乃至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接受的事。毕竟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和“大脑”,整个国家的管理机构都只首都,一旦首都被贡献,很有可能这个国家就不复存在了。

毕竟北京距离大海太近,尤其是近代的大清面临的主要威胁就是海上,一旦让敌人打到大沽口,那么打进北京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清廷从上到下也都清楚,他们对于八旗兵的实力也了解。所以清廷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也弥漫着迁都的声音。

有人建议“还都盛京”,也就是迁回沈阳,这也是清朝入关前的都城,不过这样的话,对于清朝的统治是极其不利的,对南方的控制力会下降。

更多人建议迁都西安。西安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从国防的角度考虑,少了海上的威胁。但客观地说,西安在当时的经济远不能和东南各省相比,毕竟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早已代替了路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咸丰对于迁都也是默认的,毕竟他身边本来就不好,让他这样来回颠簸也是个事,不过迁都不是说说而已,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结果没等到,咸丰就去世了,这件事也就耽搁下来了。

慈禧掌权后,对于迁都一事并不热衷,一方面是慈禧以及恭亲王和洋人打得火热,也明白了洋人的目的并非推翻清廷,而是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已。

另一方面清廷也确实没钱,长期的割地赔款,早已使得清廷国库空虚,没有钱怎么可能进行如此大的工程呢?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李鸿章是力主海防的,他也看透了这个问题,也开始兴建大清的海军事业。为此李鸿章甚至不惜放弃新疆,还和左宗棠展开了一场“海防”和“塞防”的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洋人戈登,也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洋枪队队长,在离开中国前,也曾对中国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之一就是迁都。他也认为北京会使得大清随时随地面临洋人的威胁,对大清的国家安全是个巨大的隐患。

结果李鸿章的海防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甲午一战中,辛辛苦苦建立的海军全军覆没了。

庚子国难中,北京又一次被攻破,慈禧无奈之下只能远走西安。不过庚子国难后,清廷没有了迁都的可能,辛丑赔款压得清廷喘不过气,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用到迁都身上。

可笑的是这两次慈禧都亲身经历。第一次的时候他是作为咸丰的老婆,第二次的时候她是实际统治者。

当然了,对于清廷来说,迁都只是被动的逃避而已,即便迁回关外或者西安,如果不从根本上考虑如何增强实力的话,那么迁到哪都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