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建成后,曾经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的河道总督署即将以全新的姿态再次与世人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大运河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

大运河流经济宁约230公里,由于有泗河、汶河等河流密布的优势,济宁具有开通运河的先天条件。地势起伏,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位不平衡,加之黄河冲淤等情况,使济宁成为了扼守运河咽喉的中枢地段。元明清三朝均在此设有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济宁成为了声名显赫的“运河之都”。

早在2010年,在原济宁一中古槐校区(现运河实验中学)北面的宿舍区,考古人员对历史上的河道总督衙门进行了局部勘探性发掘。考古结果显示,河道总督署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达l.6万平方米。设有大堂、二堂、三堂,有书院射圃、演武厅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威严。据清制,只有部院级衙门才有这样的规格,目前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少的。

至清代,运河沿线曾设有三个河道衙门。其中,济宁河道总督署存在时间最长,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裁撤后被废弃,历时600多年,历经188任河道总督。至日本侵华时被大部毁坏,碑刻多数遗失。但由于相关资料和院署平面图完好保存在如《济宁县志》等诸多古籍文献中,且深深地镌刻在老济宁人的记忆里,因此不难找到相关规划的依据。

现在,济宁段大运河仍生生不息,是一条具有防洪、灌溉、输水、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而被济宁人称为“运河衙门”的河道总督署之前却长期“藏身”地下,令人惋惜。

去年5月份,河道总督署遗址保护展示设施及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项目重点工作任务交办会在济宁召开,全力推进大运河总督署项目建设,展现“运河之都”风貌。

济宁人编辑整理 微友留言不代表本站观点

非本站原创照片均来自百度图片

“济宁人”法律顾问单位:山东开正律师事务所

相关法律问题请拨:17805370308(刘岗律师)

提供新闻线索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