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长,每一个都是当代孟母。

你永远都想不到,为了学区房能有多拼。

前段时间,深圳一个标榜“学区房”的楼盘,因房本上产物性质为住宅/单身公寓,被教育局划归为三类用地,剥夺了学区资格,家长在教育局门口,集体下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评论,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老师,这些家长能够掏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来买学区房,至少也是千万身家的级别。

在深圳属于中产甚至富人了,不知道他们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这个样子,心里会是怎么想的?

有句电影台词说的好:“皇上都没了,没人值得你们跪!”

而中国的家长还在为一个“学区”,倾尽所有,卑躬屈膝。

更有新闻曝出,一对北京夫妇为买学区房假离婚,结果“假戏真做”,真离了。

扎心的学区房,为何总是成为中国家长的痛处?

过去对学区房的“趋之若鹜”,可以解释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想上好的学校,需要找关系,批条子,学区房作为市场化的解决思路,让体制外的孩子享受到了些许公平。

而如今在“多校划片”,集团办学的政策推动下,普通学校和名校之间无论是硬件资源还是师资力量趋于平衡,生源背景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学区房更像是一种“赢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为这种焦虑买单,是否真的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语文教育改革者、《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兼作家叶开,公开这样一件“家”事。

他女儿乔乔的学习,基本由他妻子王琦负责监督和辅导。王琦是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副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

在叶开眼里,辅导女儿的学习绰绰有余。

然而很快叶开就发现,妻子很难对三年级的女儿进行有效辅导,尤其是女儿的语文学习。前两年语文经常考100分的乔乔,成绩一次比一次低,语文作业经常是红红的大片“×”。

终于有一天,学到语文7单元48课《智烧敌舰》时,课后题目要求她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在妈妈的认可下,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自信的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

但是,第二天晚上,孩子就失落的回来了。老师说:“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者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他们只好和女儿解释,“庞统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个重要谋士,刘备西征蜀国,主要靠庞统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是靠《三国演义》演绎出来的,事实上庞统不比诸葛亮差。”

这是第一次,古典文学博士王琦和中国当代文学博士叶开,被孩子的语文教育刺痛。

其实人们也不难发现,如今,教育越来越刻板化,教师越来越职业化。

千人千面,千面一课,无论是在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知识的传递成了工作任务,工资、奖金、评级都和与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划等号。

有多少教师带着蒙以养正的信念走进校园,而没有被“KPI”逼成照本宣科的工具人,凤毛麟角。

在教育资源趋向于“公平”的同时,也是教育质量的平均化,结果就是教学的内容无法深入,还原不了课本之外知识的本真。

一位课外补习机构的老师感叹:

“这几年来,只要让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作文,就会发现班里学生几乎全都病了或者是摔了跤,然后爸爸背着他们上医院。”

这些学生里,有来自重点学校的也有来自普通学校的孩子,唯有作为的模板不约而同。

30年了,至今未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家长,吃糠咽菜,节衣缩食无非是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现实与初衷南辕北辙。

对学区房的追逐,反而让“名校”学位严重超标。

越是名校往往越是大班教学,名义师生比为1:20,实际上一个班主任要管40甚至50名学生。

学生纪律要管、学生作业要管、甚至放学晚归都要亲自出去找,对于教师而言不堪重负。

也因如此,美名“扮演家校沟通桥梁”的家长群出现了。

本意是促进家校共育,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博弈,让家校双方倍感压力。

近日,江苏的一个家长就在互联网上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一度成为热搜话题。

全国各地的家长也纷纷站出来大倒苦水,作为家长上了一天的班,已经累的够呛,回到家还要按照群里老师布置的要求批改作业,节假日还要做手工,到底是孩子上学,还是家长上学?

中国家长谙于“人情世故”的特长在这些群里被发扬光大,有家长为群写“群规”,提倡收到必回复,有的家长为老师“盖楼”,有的家长为老师写赞美诗,活脱脱被玩成了“马屁群”、“炫耀群”。

在这种“名利场”的家长群里,有阿谀奉承,护师使者,马屁带头人,教师也变的飘飘然。

在江苏的家长大呼退群之后,又有一位爸爸在家长会时突然情绪崩溃。

由于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而被老师当众点名。

更有甚者,如7月17日,山西朔州的曝光的一段视频中,一位老师只因学生家长给班主任送花,而没有给自己送花,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肯定,于是对学生发飙。

“呸,恶心死人了”、“大家看清楚他的嘴脸了吗?”、“看清楚他爹妈的嘴脸了吗?”

辱骂学生,怒砸鲜花,向学生吐口水,素质3连,堪称教育界的接化发,锤的舆论哗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指出,中国的教育资源依旧紧张,“学区房”是不平衡的现象,而不是解决方案,甚至成了教育改革中的阻力:

“如果人们都争破头去买学区房,生源数量超标,教师苦不迭的,压力致师德扭曲,教育的压力还是得回到家长身上,像这些病态家长群,有多少发酵自“学区”的温床?”

对于“学区房”知乎上也有网友发出“惊天一问”: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学区房并不是对孩子未来的保证,相反更像是父母控制自己焦虑的解决方案,是无力帮助孩子,无力陪伴孩子的中产阶级父母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和安慰。

学区房,说到底,贩卖的就是家长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无能为力的程度。

而买了学区房,得到了重点学区后,具体到校长的治学理念、就读班级的老师资历和教学思维、课堂上小孩对老师教案风格的消化水平,家长会去调研么?多半不会!

举几个反例,比如王健林会在乎王思聪小时候有没有读重点吗?无非是“给他5个亿,上当20次,干不好就回万达上班”马云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则是:用不着考前三名,中等就可以了,也不要太差了。

真正能给孩子明确未来的家长,根本不会去追逐学区房,要么走出体制外,读私立,一个班学生就20个不到,老师都是拿公办10倍工资的特级教师,要么从小就送出国外,还不用挤国内高考的独木桥。

除了心理上的安慰,还有家长的心机。

“学区房”再怎么往教育上靠,仍然是一门不动产投资。

从地产的角度看,一套学区房,带来的不仅是重点就读的名额,还有重点学校带来的升值驱动力。

一所小学,一个年级按9个班算,每个班50人,一个年级就450人,7个年级共3150个学生,每个学生背后是3名家长,算上教师,涉及常住人口近万人。

万人商圈,解释了为什么学校周边的“生铺”旺的更快,周边房价的出类拔萃也是相同的道理。

学区房价值的兜底,为孩子教育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些心理上的“确定”,才是吸引着众多家长追逐的地方。

事实上,为人父母,除了出血砸学区房外,就没有更好的方式再给孩子什么了?

投入时间亲子陪伴,做好规矩建立孩子良好习惯,教导为人处世的道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带孩子旅游见识未知的世界都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好办法。

另一方面,国家的教育改革早已给“学区房”走下历史舞台打响了信号:

大城市推动“多校划片”,随机派位分配招生名额。小城市则推动“去名校、教育资源水平化”,确保每个社区都存于平均的教育水准。

有专家分析,“学区房”很快就要say beybey了。

最后,插点接地气的。

柳州推动126个“15分钟生活圈”的专项规划设计里也有类似“教育资源水平化”的要求,未来柳州“学区房”与非学区房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普惠教育将会更常态化,突破口更着眼于家庭,因此,一些地产项目也抛出新概念做出回应。

比如阳光100新叶城携手漓江自然学校主打“自然教育”,推出了一系列课程,作为项目的独特卖点来展示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也吸引到不少家长报名参加。

学区房≠优秀的教育,它的出现在中国数十年不合理教育体制的遗毒之上,家长的焦虑感供养着它的寄生。

只有作为父母的你,才能呵护孩子的成长,而不是让孩子的大脑里被填满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