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到真正的“王小姐”

圣城拉萨真正给我带来了好运,有幸参加湖南卫视“新青年”开播100期特别节目《金色喜马拉雅》,使我的西藏之旅锦上添花。

拉萨湘汇宾馆不大,名称倒很有“湘味”,湘汇,湘汇,湖南乡亲喜相会。

宾馆的二楼有个小餐厅,三张圆桌呈品字形排列,坐在任何一桌,都与另外两桌相邻。午餐时,走进餐厅,两张桌前各有一男一女在用膳,我选定空桌坐下,就见右边桌前的女子,正在和身边男青年谈论,她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谈锋很健,讲话速度很快,显得很有阅历。她的老辣干练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她是谁,我不知道。而左边桌前坐着的女孩我一眼就认出是“新青年”栏目的主持人王燕。她右眉上的那颗美人痣使她本来富有表情的面孔显得更加生动,王燕就是王燕,那颗美人痣是她的“注册商标”,谁也别想假冒。她不仅是青年崇拜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我虽一大把年纪,喜欢和青年人交往,也热衷于“新青年”节目。这个栏目办得很出色,收视率极高,是湖南卫视一档大型文化谈话节目,被誉为“中国最新锐的主流电视节目”,也是一个争鸣的讲台。通过论辩,聚百家之言,昭示真理,启迪思维;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视性;既具普及性,又显权威性。看“新青年”节目,就像读一篇文笔优美、含义深刻的散文,很合我的口味,我几乎期期必看。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人物,大家都很熟悉,王燕给我的印象最深,她端庄美丽,风格大方,充满青春活力,主持节目话虽不多,却很到位,或设问或概括小结,都能恰到好处,画龙点睛,表露出充足的文化底蕴和亲和力。见到王燕,我觉得很荣幸,尽管她并没有感到我的存在。

一打听,原来湖南卫视一行16人到西藏寻找制高点,也在此下榻。

晚上11点左右,有人把我叫醒,说湖南卫视录制节目,想了解旅游者来西藏的感受,我于是应邀进了他们的房间,和王燕握手时,脱口而出:“幸会,幸会,我们单位有位李姓女孩,特像你,我常称她为‘王小姐’,这回算是见到真正的‘王小姐’了!”王燕连声称谢,感情的距离迅速拉近。

房间除王燕外,还有午餐时见到的另外一男一女,接过名片,这才知道原来那位谈笑风生特别干练的女孩就是杨晖,她是“新青年”的幕后英雄,总制片人。真是后生可畏!

海侃神聊

谈话的气氛热烈而自然,虽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却总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我如骨鲠喉,不吐不快,便稀里哗啦海侃神聊起来。我说:

“我从敦煌乘汽车到青海格尔木,又从格尔木经昆仑山口、沱沱河沿、雁石坪、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当雄到拉萨,尽管坐了几十小时汽车,劳累颠簸,经历了高原反应的种种痛苦,但感觉值得!

“我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上,见到了草原、盐湖、戈壁、雪山、荒漠等各种各样的景观,还幸运的摄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最让我感动的是沿途帐篷一顶连一顶,开发西部的巨幅标语比比皆是,红旗迎风飘扬,铲土机轰轰隆隆,十几万筑路大军正在修筑世界顶级的青藏铁路,我真正感受到了开发西部的热情。

“老实讲,高原反应确实不好受,但越是反应强烈,越让我感到当年修筑青藏公路和现在修筑青藏铁路的建设者的伟大。特别是翻越海拔5800米的唐古拉山口时,头痛难耐,胸闷到极点,我硬是挣扎着爬到车头去拍摄那座纪念丰碑,以表达我对开拓者的敬意。

“一过唐古拉山口,只见公路两旁雪山连绵,蓝天草原相映,风景这边独好。来到拉萨,更觉得它既古老神奇,又年轻充满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先行者的血汗凝成……”

他们听得很起劲,杨晖当即表示,要我明天以旅游观光者的身份参加“新青年”特别节目的摄制。我欣然同意了,然而,回到房间,却久久不能入睡,一是兴奋,二是紧张,我怕“筐瓢”,怕给“新青年”抹黑!

感受节目录制现场

2001年7月30日,天高气爽,阳光明媚,上午9点,我准时赶到节目制作现场。

现场以雄伟的布达拉宫为大背景,圈定在布达拉宫广场西南角,舞台布置极具雪域高原特色:蓝天雪峰的背屏上,湖南卫视和新青年标徽十分醒目,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的特别节目主题“金色喜马拉雅”色彩鲜明,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由西藏大学学生、駐藏官兵和拉萨群众组成的方阵,早已在现场坐定,一切都井然有序。我坐在最前排,离嘉宾最近。

这期节目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以来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长足发展。访谈嘉宾有自治区领导、援藏干部、駐藏官兵、藏族医学博士和藏族空姐,以及歌唱家才旦卓玛、作家阿来、女诗人马丽华等。他们都有备而来,或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在西藏这片热土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或倾情介绍,描述西藏的音乐、绘画和文学创作。大家都讲得很精彩,特别是駐藏战士张绍兴的发言动人心魄。他是湖南沅陵人,入藏后,独自駐守边防哨所,却始终向家人隐瞒着极难想象的困苦,为了驱散难耐的寂寞,只能在空旷的山顶,搬起巨石吼着向下猛摔。面对镜头,他哽咽难语时,现场官兵刷地起立致敬,人人眼里都噙满泪水。我很激动,王燕适时地给了我发言机会,也许是占了“新青年”的灵气,自我感觉不错,现场气氛告诉我:还好,没“筐瓢”,没给“新青年”抹黑。

录制持续了将近7个小时,西藏太阳紫外线特别厉害,顶着烈日,既是体验,也是考验,现场个个汗流浃背,主持人晒得满脸通红,摄像师更是晒得不可开交,然而,情绪却始终饱满昂扬,演职人员台前幕后的辛劳,可敬可佩。节目的策划创意起点高,视角新,效果好,可圈可点,充分显示出“新青年”所特有的团队精神和新锐之气,还有杨晖的睿智。

无怪乎“新青年”那么被人推崇。

“新青年”真的越办越好。

邹昆山简介

邹昆山,汉族,1936年出生于湖北省监利县朱河镇,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系中共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参与编辑出版现代交际学丛书,著有《演讲学》,小说集《彗星光痕》和散文集《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