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适所做的《四十自述》中,他写道:“我在这几十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的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接着他提到好朋友林长民的意外早逝,以及很客观的书写《李鸿章传》的梁启超,早早逝去,都没来得及写本自传留存人间。

所以有感于时光飞逝的胡适,写下《四十自述》。“赤裸裸的叙述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人到中年的胡适,对时间、生命有了更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驱使他早早动笔完成自传。其实,不仅是胡适对中年生出紧迫与惶恐,试问每一个即将步入40岁的人,谁不是一边感叹着自己即将老去,一边又拼命想抓住点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何况,在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中年人一向不太宽容和友好。“油腻”仿佛是中年人的代名词,许多即将步入中年的人,拼命想摆脱“油腻”,可生活似乎不允许你做小清新。

近日,读到一本由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大卫班布里基所写《中年的意义》,读后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此书当然不是那种产生类似于心理安慰剂效应的鸡汤文,而是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跨学科角度阐述“不一样的中年”。这么多内容混搭而成的书籍,和作者的求学、经历是分不开的,已是42岁的作者,对中年这一群体,无论是生理、心理、婚姻、家庭,都有了更多感同身受的体会,带给我们关于中年的更多启示。

我特别认可《中年的意义》中的一段话:“由于人类生命里的中年阶段有助于后代的成功,所以即使中年发生的大部分都不在生育之后,却仍然会演化。文化传承赋予人类一种演化上的重要性,这重要性远远超过生育的这种基本能力。”

论经验,中年人比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社会阅历、工作经验更丰富;论精力,中年人整体比老年人更强一些。看来,如前文中胡适所做的那样,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必须得有中年人来完成!

对普通人而言,当了爹妈的中年人,谁还没有过给孩子辅导功课、检查作业的经历?我见过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辅导功课,重新和孩子一起学习小学、中学的课本,有的甚至干脆自学考取教师资格证,既省了上培训机构的钱,又增进亲子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白老爹老娘“一把屎一把尿”的养娃艰辛也是在我们为人父母后,“教比养”重要,也是中年才明白的道理,每个负责的爹妈都不遗余力地努力来养育孩子,扭转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的偏见。

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年虽然皮肤不再紧致,身材变的丰腴,但转眼一想,有了帮你抵御风寒的脂肪,瞬间就增添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

就像《中年的意义》中所讲:“生命始于发育,终于老化,而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在中年时期最为显著。”生命阶段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恰好是人生中压力重重,焦虑频频的时期,身体健康在走下坡路,工作遭遇职业天花板,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让人身心长期处于超载状态。有些身心得不到及时调试的中年人,崩溃的不在少数,甚至走上绝路。

如果人能正确看待生活,明白中年是人生必经阶段,一如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是种自然现象。人生四季,不同阶段也各有不同追求。中年时期的我们应该在摆脱生理年龄的困扰下,去通透思考人生。

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谁能穿透一切融掉障碍,人也该拥有积极的思维,用豁达开朗去圆融一切,做一个静如磐石,动如脱兔收放自如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