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陈琳

这是一次破次元的文化碰撞,豆瓣也没能逃过饭圈的入侵。

饭圈在豆瓣养号,豆瓣图书圈怒了

11月23日,图书编辑贝塔减在豆瓣上发文,其编辑的第一部新书《记忆记忆》刚上架,就被某明星粉丝“灌水”了很多评论用来“养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明星饭圈年底养号地基地。

《记忆记忆》是一本11月11 日后才开始发货的小说,有二三十万字,但是这样一部”不见得好读的作品”在一周不到的阅读周期里就有了上百条“读过”,这在文艺新书领域里是不正常的现象。据编辑统计,短评有两类,一种是复制粘贴高赞短评和书评,一种是莫名其妙的新得。

该编辑也指出,他并非针对偶像或艺人的个体,也不针对追星女孩的个体,豆瓣本身作为文艺爱好者们的交流地,供大家分享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养号传统早已有之,而如果纵容下去,此风一起,后患将是无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新出版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出品方也表示:“突然涌入大量0粉小号的注水短评”。

随后,豆瓣读书也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项工作将作为豆瓣反水军机制的一部分持续推进。‘养号’不仅刷不动分,其行为本身亦严重违反豆瓣社区的指导原则,与豆瓣社群共同理念背道而驰。我们将严厉打击任何‘养号’及组织行为,一经发现,违规账号将受到处罚。”豆瓣方面表示。

收到投诉后,豆瓣方面加大了人工审核力度,并结合技术手段,陆续对这些异常用户进行了处理。垃圾数据被清除的同时,这部分用户也会被永久标记,未来的评分评论将视作无效内容处理。

养号,指大号带小号,先有很多小号,然后疯狂加人,为大号推广。也就是小号养活大号。需要养号的大多是粉丝,通常手机会同时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ID不等。

养号的意义何在?

一方面号多力量大,可以给自家偶像的作品多点在看,数据漂亮了才更方便吹实成绩,个别时候也能用于给“对家”打低分;一方面互相点赞,在豆瓣不管是小组回复还是短评,只要点赞数量前几的内容就能被置顶,在自己偶像的作品播出前“养”出一个活跃的账号以备播出后打五星,就成为了粉丝们表达支持的方式。

如今,每个人都越来越习惯在看剧前先看网络评分再做决定。但是,网络打分真的靠谱吗?

让真正的干货被粉丝控评和打分水军所淹没,平台沦为各方赚取兴趣流量的工具和情绪宣泄的出口,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客观性。

打分者的目的十分明确,“作品本身质量没有那么重要,对人不对事,我就是来站队的”。

粉丝控评、水军带节奏,原本让大家节约时间精力找到佳片的窝,变成了一场“口水之战”的栖息地。

“主要就是希望我家哥哥(某明星)的作品分数高一些。”一位曾参与过“养号”控评的粉丝告诉《证券日报》的记者,只有分数高才能接到更多的戏,在资本方眼中才有价值。她认为,粉丝“养号”的背后都是真人操作,事实上是增加了豆瓣月活用户和平台活跃度。

养号,本来微博才是重灾区,粉丝的各种打榜控评已经司空见惯。而豆瓣本来就是小众的文艺青年分享内心的文化阵地,后来开始有了各种娱乐八卦小组,慢慢的越来越职业化,甚至出现各种黑粉大战。饭圈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豆瓣生态,豆瓣社区“商业化入侵”,被娱乐圈各种资本流量所搅浑。

当粉圈越来越扩大时,留给他人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如果说“养号”是粉丝行为,那么豆瓣还有“账号买卖”的黑产存在。豆瓣养号也只是揭开了养号黑产的冰山一角。

背后的黑灰产链

据证券时报报道,有人专门养号卖号牟利,甚至在豆瓣还有专门的账号买卖网站。只要搜索关键词,关于买卖豆瓣账号的帖子就无处不在,甚至在一些豆瓣小组就有网友公开兜售豆瓣账号。

更夸张的是,还有专门从事账号买卖的网站,比如“嘿号吧”“有号网”“豆瓣号网”等。一位账号销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新注册的豆瓣账号权重非常低,也容易出现异常,因此水军批量购买的都是注册时间久的“优质账号”,一个2015年至2016年注册的豆瓣账号售价达80元,一个2017年至2018年注册的豆瓣账号也能卖到70元。

“量大从优。”该销售介绍称,“如果您没有手机号,我们还能提供手机号绑定。(豆瓣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我们的账号都是非常活跃的老用户,经过多次实验和测试,登陆不受IP限制的。”

“这是一条处于灰色地带的‘黑产’,已经是业内默认的情况了。”上述咨询公司CEO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很多账号销售其实是诈骗信息,但也不乏真实买卖存在。在过去,水军公司囤了大量注册账号,用于引导舆论和出售。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证券日报》记者花费50元购入一个4年前的豆瓣账号后发现,豆瓣在账号登陆方面的管控并不严格。

而这样的买卖也不仅仅是在豆瓣。

今年十月份,一条“多位大妈和‘假靳东’谈恋爱”事件冲上热搜。经调查,在这背后是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不论是产号、养号,还是销售、运营,都分工有序,明码标价。而这些账号的操作手段普遍雷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于“影视号”或“科普号”等的用户群体局限性,“明星号”在粉丝覆盖方面比较全面。在专门的工作室操作下,每个“明星”都不止配有一个账号,大多是数十个相关账号在同时运营,为了防止其中一个或几个被封。培养“明星号”,这也是最简单的,因为明星自身就带有热度和流量,网上随便一扒就能找到相关素材,再将标题或内容做得猎奇、夸张一点,就会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忍不住来点赞,粉丝量和播放量一下子就上去了。而这些“明星号”在相应的交易平台也都标注着对应的身价,金额在几百到几千之间均有。

豆瓣,不再是一片净土?

现在的饭圈入侵,外加黑产交易,导致豆瓣变味。养号黑产何时休?

自2016年“四大流量”的称号出现以来,流量明星、粉丝经济在这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逐渐成长为了文娱行业的“主导力量”之一。我们一方面跟随流量,吃流量红利,另一方面又惊恐于粉圈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豆瓣社区被“商业化入侵”仍然是广大用户最为在意并质疑的问题。粉丝圈中的 “养号号召”其实一直都存在,它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2018年被普遍视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参与豆瓣打分的用户大多还是真的观众,若是质量不过硬的影视作品,反而可能招致大量观众的差评。而如今,粉丝纷纷养好了豆瓣号,控分、控评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粉丝微博控评也好,豆瓣养号也好,实际上流量和平台又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一个个活跃的账号产生的数据,经过聚合之后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当下环境唯流量数据至上,有人气就有流量,而商家也看重流量红利。这些都不是短期能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