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张艺谋拍摄的新片《一秒钟》,明知道前景暗淡,存在感低,却依然坚持拍摄,为啥执着于出力不讨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他所求的不是票房,而是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心愿如何能拿金钱来衡量?“《一秒钟》故事简单,也许没有什么商业性,离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比较远。”张艺谋毫不掩饰该片的商业价值。

截至发稿,《一秒钟》上映4天,获得了7000万的票房,单日票房更是不足5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切张艺谋是有过预判的,因此他说:“在当今的商业化大潮下,这样电影的存在感已经很低了。我这样的导演还能拍几部,一般导演都没人投资了。这部电影算是了了自己一个心愿。”

可是,这部片子在豆瓣上拿下了7.9分的评分,试问除了存在感低,到底还差在了哪里?

细细分析,你会发现,排在首位的原因就是影片对于重要内容的删减,以及“两年后”部分的补拍。

《一秒钟》讲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为一场电影结下不解之缘。一位是张译饰演的张九声,一位是刘浩存饰演的刘闺女,一位是范伟饰演的范电影。

张九声因为悼念和追忆女儿,见女儿“最后一面”的唯一方式是观看女儿生前的影片。这部影片恰好有她女儿的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中被删减的部分,包含了张九声的背景和做事的动机,张九声女儿小张死亡的剧情被删,小张的死亡是观众们通过剧情推断和猜测的。

《新闻简报》上说小张是因为争先锋死亡。其实,小张的死因包含了多种因素,张九声住进了劳改所,在那个年代是影响恶劣的,为了摆脱父亲身份的影响,小张14岁开始扛粮袋,并且是争着干活力求留个好印象,结果被车撞死了。

小张这个人物是时代的悲剧,按理说小张死亡的剧情本应该保留,故事才有完整的铺垫和起承转合。可没想到,取而代之的剧情是刘闺女穿新衣,梳洗打扮,可有可无的一些片段。

故事中,张九声因为成分不好被关进劳改营,听到女儿死讯后,逃出劳改营,用特殊的方式“见女儿最后一面”。

由于关键的背景被删除之后,对于张九声重复观看《新闻简报》上女儿存在的那一秒钟镜头乐此不疲,以及泣不成声,甚至为了丢失的那两帧胶片歇斯底里的场景,让人感觉张译演得过头了,用力过猛了。缺少了有力的情感依托剧情,故事显得过于煽情,人物刻画得也有些空洞,可惜了张译的神演技。

其实,张译的演技,分寸感拿捏得怎么可能会出问题?可再高超的演技,也架不住影片重要内容的删减。

关于补拍的部分, “两年后”的部分是后面补拍的,为了过审增加的内容,真正的结尾是黑屏之前的部分。

《一秒钟》是张艺谋本人对胶片电影和露天电影的情怀,在观影观众居多都是95后,00后看来,这种题材显得过时和守旧,而且也缺乏共鸣。

别说是胶片电影,就连露天电影都没看过,他们关注的是电影的新潮和刺激,有几个人在意电影的过去和改革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对胶片电影的情书,倒不如说三位主角对电影“各怀鬼胎”。张九声是因为思念女儿才不惜“越狱”看电影;刘闺女死守着这部电影的胶片只是为了做一个灯罩;范电影只是因为舍不得放映员这份高贵的工作。他们对电影的热爱立不住脚。

什么是热爱?什么是真爱?那是不带任何目的性的,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喜爱。三个主角全都带有各自的目的,反倒是那些观影群众,才是张艺谋对于胶片电影情怀的展现。

站在人群最外围脚踩自行车看电影的人、在剧院里跟着一起哼唱电影主题曲的观众,才是对胶片电影最热情的诠释。

范伟饰演的范电影,本来应该是个悲情人物,却搞笑不断,有点与历史题材风格格格不入。

范电影,孩子都因为自己的工作成了傻子,却还为保住工作,举报张九声,和保卫科干部拍马屁;一方面又悄悄把张九声女儿的片段胶片剪下来,偷偷送给了张九声。

范电影这个角色是有矛盾和冲突的,把人类的善恶两面性都体现出来了。他既被权力吸引着,同时也有善良的一面。范电影的悲剧角色竟然落脚点是笑点,这会让历史爱好者有些反感。

《一秒钟》经过删减和增补之后,变得有点四不像。当然了,不管删减与否,大多数喜欢去院线看电影的年轻观众不喜欢这样的题材,即使去了,也看不懂,看个寂寞。

上映到现在,其实对于张艺谋这部片子,整体感觉很可惜,片子题材本身没有问题,可偏偏票房大败,换句话说,这部片子张艺谋拍出来只是给自己留个念想。

为什么现在的文艺片在电影院如此不吃香,是演员问题,还是导演问题,更或者说是故事本身有问题,先前刘德华的作品《热血合唱团》也是一样,励志类型的文艺片,票房依旧是惨败,有人甚至笑话刘德华都扛不起票房,如今的张艺谋岂不是也是如此?

那么,文艺片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张艺谋《一秒钟》票房为何没爆#

-end-

文丨小林 责编丨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