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高煦的心里,自己和建文帝一样,都是靖难之役最大的失败者。自己好好的纨绔子弟不当,跟着父亲朱棣起兵造反,只因为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承诺。但朱棣登基后,朱高煦发现自己不仅没捞着太子,反而要被派往云南就藩。这位汉王盛怒之下,也顾不得父子人臣之礼,跑到朱棣面前大喊“我何罪!斥万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很明显,朱棣那番苦口婆心的解释朱高煦并没有听进去。他只明白一件事,父亲的半壁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就应该双倍还给自己。朱高煦非常崇拜朱棣,那份自负更是学到了精髓,他完全看不起“体肥重,且足疾”的太子朱高炽。在他看来,从这位过分宽厚老实的哥哥手中再抢一次天下,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朱高煦的造反计划,几乎从他进南京城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朱高炽有世子的身份,有数年辅政的经验和威望,还有那位异常优秀的圣孙朱瞻基。相比之下,身为汉王的朱高煦没有任何底牌,所以他计划的第一步就是积攒底牌。

一:拉拢同样蠢蠢欲动的赵王朱高燧作为朋党。

二:向朱棣请求让“天策卫”作为自己的私人卫队,并在之后又请求增加两卫,将京畿御林军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招募私兵,不入兵部籍策,相当于掌握三千死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汉王势力迅速壮大,朱高煦的动作雷厉风行,并且效果显著。但是朱高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情商感人,以至于他的三张底牌还没捂热乎就打了出去,还惹了一身骚。

首先是赵王朱高燧,此人比朱高煦还有狂妄不法。他的手下孟贤和王射成等人密谋毒害朱棣,立朱高煦为帝,结果事情败露,太子朱高炽死命求情才保下的朱高燧。这样一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帮手,只会给朱高煦惹麻烦,自保都成问题。

而那三千死士和京城三卫,则纯属朱高煦自己作没的。司马懿凭借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扳倒了曹氏家族,朱高煦也想照本宣科。但朱高煦却忘了司马懿的死士养在暗处,而他的三千私兵整日在青州烧杀劫掠百姓,还擅杀地方的兵马指挥。纵兵为祸再加上“僣用乘舆器物”和“不法数十事”的罪行,朱高煦被朱棣差点废为了庶人,召回南京,并削去了两卫。

在朱棣驾崩于北征途中后,手中已无底牌的朱高煦又开始了自己的伟大计划,他让身处北京的儿子朱瞻圻密切监视朝廷动向,时刻回禀,以至于“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同时他还派人“潜伺京师”作为内应。

朱高煦厚积薄发,却被儿子朱瞻圻摆了一道。朱高煦曾杀害了朱瞻圻的母亲,父子二人矛盾很深,以至于越闹越僵,最后甚至互相告发谋反。明仁宗朱高炽对这对的不打自招的父子哭笑不得,不仅不计较,还做起了调解人,大肆封赏二人,希望平息恩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仁宗驾崩后,朱高煦计划伏击前往奔丧的太子朱瞻基,却因为行动仓促而失败。之后他又派亲信前往京城,想邀请英国公张辅等靖难旧臣作为自己的内应。不得不说,朱高煦的天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些位极人臣,满门荣耀的功勋老臣,又何必赔上身家再来一次毫无意义的靖难,朱高煦再次所托非人。张辅等人抓了信使,奏告明宣宗朱瞻基,将汉王朱高煦的预谋和盘托出。

明宣宗对于这位皇叔的谋反计划,只有同情。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朱高煦都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小动作,他几乎是在光明正大地筹措自己的谋反大计,也把自己的底牌亮的一清二楚。但当一个人毫无掩饰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就半分威胁也没有。在明宣宗的眼里,这位毫无情商可言的皇叔,简直是个笑话。

单纯的朱高煦最终还是起兵了,这是他准备了半辈子的宏伟计划。但是讽刺的是,当明宣宗的平叛大军兵临城下,朱高煦却发现自己的手下几乎都想把自己绑了献出去,惶恐之下,朱高煦自己偷跑出城投降,把手下先卖了。

明宣宗顾及最后的一丝亲情,没有处置叔叔朱高煦,将他软禁在皇城西安门。按理说一无所有的朱高煦应该知足了,但他偏偏克制不住的自己天性,将前来探视的明宣宗故意绊倒,大笑不止。这样的“调皮”行为,也让朱高煦为自己换回了一顶铜缸,一堆柴,一把火,被活活炙死在铜缸内。也许这一刻朱高煦才真正释怀了,绊倒明宣宗,起码他终于赢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