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团妈

“这部片子不是一个百科全书,就从这10年的变化去看成长,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本片导演张同道曾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这部片子是什么呢?这就是系列纪录片《零零后》。2000后出生的孩子,我们统称他们为00后,导演记录了同一个幼儿园里的10多位孩子,跟拍持续了10年,看看这一路上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2017年,这部中国唯一一部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正式放映,2019年,同系列电影上映。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部纪录片,网络上能够搜到4集,与很多关于教育的记录片不同,《零零后》以孩子的角度让大人们看多了不一样的视角,看到孩子内心的想法,看到成长经历对孩子的影响,也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每一集不同主题,讲述不同孩子的成长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戳上图观看影片

这是纪录片里唯一一个需要面对二胎妹妹的孩子,没有给孩子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父母生下了二胎,而面对突然出生的妹妹,萌萌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甚至不愿意再跟父母交流,看着爸爸妈妈在意妹妹的样子,她感到伤心难过,而在面对教育问题、生活中的问题时,父母却选择了逃避式的方式。

渐渐地,小时候可爱粘人的小女孩产生了思想上的逃离。而这,似乎发生在很多二胎家庭中,父母不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敏感,对二胎的小孩子关爱更甚,又想要两个孩子更好相处,其中的矛盾也好,无声的争吵也罢,就好像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或是能够预想到的某些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成长状态呈现在萌萌身上,让观众从第三视角看到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孩子的想法,思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印象很深的一集,4岁的一一不愿意交朋友,不是害羞,而是本身的内向性格,她说她并不需要朋友,她可以自己玩耍,自己吃饭,并且享受其中的自在和乐趣,直到13岁时的她,依旧恬静自得,虽然有了朋友,也融入了群体生活,但依旧享受独处。幼儿园时期,园长因为她的内向而苦恼,找到家长,她的父母没有逼迫她一定要成为外向的人,而是接纳孩子的性格,并且不觉得不妥。

一一很通透,她说:“要求人是外向的这件事情,首先他肯定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紧密地抱团在一起,创造更好的社会。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对内向性格的人来说多少是有点不公平的,他在要求每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比如说,能更好地思考和沉淀,所以人当然是能外向和内向最好,那样他就能拥有这两个世界里各一半最好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里,我们思考,或许孩子并不比大人想得少,新世纪的小孩接收着无限多的事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一一的成长就说明:不过多干涉,只是尽量引导,会不会也是不错的教育方式呢?

这一集中两个孩子的选择,也代表了零零后家庭的两种教育选择,零零后的生长大环境是较为优越的,而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下,有不少有能力给孩子选择更好环境的家长。片中的两个家庭在物质基础富裕的情况下,让孩子自由选择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梁昊天的成长过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论是兴趣爱好,还是学习上,都是爸妈参与,鼓励并且严格,当然,梁昊天也足够优秀。中考过后,爸爸带他骑行川藏线,鼓励他挑战自我,这样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太难得了,在梁昊天身上,我们看到了父母共同陪伴的教育,看到传统教育的正面力量。

刘嘉阳则是截然不同,他思维活跃,成熟早慧,小小年纪,便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父母是相信他,让他放手去做的,他选择申请国外的学校,父母让他自己规划决定,就算失败也坦然承担后果,这种信任同样是很难得的。当然,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促成了刘嘉阳性格中的冷静和自信。

这两种教育方式,可以说都是正面的,值得探讨和借鉴的,观众从中也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

另一个内向的女孩辰辰,不同于一一从小的独处,小时候的辰辰对友谊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幼儿园时期,她每天都在门口等好朋友来上学,后来好朋友离开幼儿园,辰辰依旧在门口等待。转眼初中时期,辰辰成长成了一个内向又冷静的女孩,喜欢拍摄动物,喜欢机器人编程,几乎没有朋友,13岁的她仿佛厌倦这个带着面具的社会,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家长对此也有担心,但内向的孩子好像内心却更坚定,辰辰有自己面对世界的方式。

同样是面对友情,外向的乐乐跟辰辰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他可以变着方式去引起小朋友的注意,长大之后,他外向,他有很多朋友,朋友的影响让他喜欢上编程机器人,他接受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学习项目,同时他也清醒,“清醒”好像是这一代孩子共同的优点,14岁的乐乐说出自己想去“追求天命”的那段话,让人觉得自信的孩子身上是在发光的。

同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十年的成长中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转变和人生选择,影响他们的不止是学校的教育,更多的还有家庭教育。这部系列纪录片很好的一点就是他让观众作为旁观者,客观冷静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观众跟随孩子的视角,看到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孩子们的心境。

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样子。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不一样,每一个孩子也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