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岁才开始当教授的女才子——宣文君。

博士的称呼,始于战国。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学府中设博士,如晋朝有国子博士、唐朝有太学、国予诸博士,作为教授官。封建时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得不到和男子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只有少数例外者因种种机缘而成为德才兼备、名震一方的学者,乃至于一代师表。

古代历史有一个特点,即男子一般有名有姓还有字,而女子的往往有姓无名,宣文君也不例外,史书记载为宋氏(283~?)前秦女经学家,名失传,籍贯不详。太常韦逞之母,家传周官学。秦苻坚曾令学生一百二十人从她受业,使周官学得以保存流传,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时人称为“宣文君”。

宣文君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幼年丧母,由父亲一手抚养。父亲传授给他《周官》音义,并嘱咐她说:“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她牢记父亲的教诲,身经丧乱,始终背负父亲所授之书,不断温习。

长大后,父亲教授她《周官》的读法和意旨,对她说:“我们家世世代代研习《周官》,传授学业从不间断。这又是周公他老人家创制的,典章制度、礼仪诰令、百官物类,这里面都非常详备。我现在没有儿子可以把这些宝贵的学术传习下去,只有靠你学习它,继承它了。不要让这门学问在人世间断绝!”

弱女宋氏于是挑起了“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当时,虽然天下大乱,百姓颠沛流离,她还是坚持朗读背诵,从不停歇。

后来,后赵皇帝石虎把她们家强行迁徙到太行山以东。宋氏和丈夫推着鹿车,背上背着父亲留下的典籍到了冀州地面,依靠在一个富豪程安寿的家里,在安寿的庇护下,才安顿下来。

她的儿子韦逞当时年纪还小,她白天要上山砍柴,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教育他,教的过程中还要一边纺纱织麻。程安寿看到她在艰苦的劳作中尚不放弃对儿子的教育,经常感叹道:“读书的家庭中经常出士大夫,说的就是这样的家庭吧!”功夫不负有心人,韦逞学成名立,在前秦皇帝苻坚的朝廷里担任太常的高级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苻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虽然出身胡人,但重用汉人为官,重视华夏文化。有一天,他到最高学府——太学视察调研,了解人才队伍建设和教材装备设施情况,发现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一种礼崩乐坏的态势,他非常遗憾和痛心于礼乐的缺失。太学的博士卢壶于是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学校已经荒废很久了,各种典籍资料都遗落世间。这几年来,我们通过陆陆续续地收集和编撰,五经之类的重要典籍都编撰得较完整。只有《周官礼?注》还没有师资力量,听说太常韦逞的母亲宋氏是儒学世家的女儿,继承了她父亲的学术造诣,对《周官》有深厚的研究。现在,她已经八十岁了,但是眼睛和耳朵都很好。寻遍天下,除了此人,没人教得下这一代青年才俊了(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

既然是人世间的唯一,苻坚慨然同意。因宋氏年老,不便奔波,便将太学的分校设到她家里,派了120名可造之才当她的学生。因为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义,作为博士兼教授的她,只能隔着纱帘布幔给他们上课。

可见宋氏当时是克服了不少困难的:身体上的,心理上的,世俗上的。苻坚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立即封她为“宣文君”,宣传文化传统的君子,给她配备了十名侍婢,当她的助理。

有了宣文君的潜心传授,“周官学”再次得到发扬光大。一个女子,冲破世俗,克服流离,在国土分崩离析、民族饱受煎熬的世情下,还能心无旁骛地钻研民族的学术经典,甚至以八十岁的高龄开堂授课,传道授业,真正的“为往圣继绝学”,保存并弘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是难得的巾帼英雄,是不朽的民族中坚。韦宋氏死去后谥号为“宣文君”,这就是韦文。

《晋书·列传》六十六章有以下文献记载宣文君事迹 : 韦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也,家世以儒学称。宋氏幼丧母,其父躬自养之。及长,授以《周官》音义,谓之曰:“吾家世学《周官》,传业相继,此又周以所制,经纪典诰,百官品物,备于此矣。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经世。”属天下 丧乱,宋氏讽诵不辍。其后为石季龙徙之于山东,宋氏与夫在徙中,推鹿车,背负父所授书,到冀州,依胶东富人程安寿,寿养护之。逞时年小,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然纺绩无废。寿每叹曰:“学家多士大夫,得无是乎!”逞遂学成名立,仕苻坚为太常。坚尝幸其太学,问博士经典,乃悯礼乐遣阙。时博士卢壸对曰:“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此年缀撰,正经粗集,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窥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阙,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宋氏为宣文君,赐侍婢十人。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氏宋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