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郭雨璠 2017级传播学

推免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于我而言,四个月的保研历程简直是在零散复习与社会性死亡之间反复横跳。其实,我与其他朋友的共同观点是,无论怎么复习,临场时多少会有一些准备不足的感觉。而由此引致的焦虑、自卑与露怯,往往就是发挥不佳的直接因素。

之前的学长学姐已经详细介绍过保研流程与材料准备事项。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简单介绍保研择校的基本思路;其次结合我遭遇的三例社死现场,通过解剖临场的心理情境来谈经验教训;最后给出我的面试常见问题清单,帮助大家在保研考核的复习阶段进行自我评估。

01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院与项目

了解目标院校的“风格”,包括办学宗旨、研究特色、选择偏好、考核理念等,不仅能用来对照自身,扬长避短,提升入营几率;同时也有助于寻找价值观一致的去处,更好地保障研究生就读体验。在此,我给出三类基本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是各大新传院校的新闻传播学,包括学硕与专硕。按照今年情况,南大率先开启夏令营,武大、上交、中传、中大、人大等也都在七月中旬密集开营。从八月下旬开始,清华、复旦、北大与浙大等也相继开放报名系统。大家可以参考这个时间线,来制定择校策略与针对性复习计划。需要提醒的是,善用填报技巧可以适当避开竞争。比如传播学往往是新闻传播大类中较为热门的方向,此时选择邻近方向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清华、人大、复旦、上交等开设的国际新闻或其他国际双学位项目。这些特殊项目对申请者的英语要求通常较高,也较容易吸引跨专业的学生报名。

三是与新传接近的其他社科项目,例如“非法本”法硕、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内部共享部分理论范式与方法基础,加上新闻传播学本身就杂糅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跨专业保研的难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不过,建议打算跨专业的选手早做准备,多熟悉目标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前沿话题,以及多思考新传与该学科的结合点。

事实上,不同学院的办学与研究风格可能直接贯彻在保研选拔过程中。譬如人大新闻多年来的面试考题都体现了其注重基础史论的特点,上交更是直接要求营员进入他们开发的虚拟仿真报道平台,完成一篇科技新媒体报道。所以,希望大家积极调用媒介素养,了解保研经验细节,根据实际情况择校备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命案现场一:炫技失败,初尝败果

南京大学新传院的夏令营主要给营员提供了解学院的机会,安排了内容多样的讲座活动,并根据面试表现来评判优秀营员(与最终offer不直接相关)。线上面试的要求是十分钟,自我介绍一分钟,在三个问题中抽一个回答后接受随机提问。

我抽到的是“介绍一位最喜欢的新闻传播学者”,心里一喜,卡斯特本雅明德布雷库尔德利等名家纷纷出场。然而我很快意识到犹豫过久,脱口而出的竟是经典教科书人物“李普曼”。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对李爷爷并不熟悉,只好凭着教材上的零碎印象硬讲下去。磕磕绊绊讲了几句话,一位老教授问我为何没提到李普曼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当即反问“难道还有别的吗?”……空气突然安静数秒,旁边的女老师忍不住转移话题。面试很快便以四分钟告终了。

回去复盘的时候,我把失败原因归结为基础问题准备不充分,以及不适应线上面试。第一,这个问题并不难,即使出现了突然卡壳的偶然失误,也是可以通过扎实的事前准备来避免。为此,我在夏令营结束后,花了几天时间罗列了一些常见考题供自己思考,事实证明在“九推”中派上了用场。第二,我不太适应在线面试的节奏。自我介绍完后,我感觉到老师们似乎没有太大兴趣:其实是因为老师坐得比较远,屏幕上看起来像静止了。后续的草率回答或许也是消极心理的行为投射。之后,我就有意识地对着电脑屏幕模拟对话练习,确保能够持续顺畅地输出内容。

03

命案现场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连续参加三场夏令营后,我终于迎来了重头戏——人大。人大新闻学院的夏令营含金量很高,按照笔试(50%)与面试(50%)的结果分为“正取”与“备取”(候补)。一旦入营,即使暂时被列为“备选”,最终仍有很大概率被录取。按照往年的考核情况,人大都非常注重新闻传播基础史论的考察,面试形式也是现场抽取两道中文题与英文题回答,没有多余的随机问答空间。但今年由于线上参营,笔试改为了3k字的研究设计。此外,新闻传播学(学硕)实行大类招生,考核内容也自然包括新闻学、中外新闻史、传播学、传媒经济、广电等。所以,有志于保研人大的同学可以尽早准备,复习越扎实赢面越大。

由于没有时间复习,我除了自己主修的传播学外,其他领域都没什么了解。可想而知,进入考场的我有多么忐忑。怕什么来什么,我抽到的两道中文题,一道涉及到我完全不了解的“报刊有机运动”,另一道是解释“XX新闻”(甚至没有听清,毕竟在新闻/广告之前加几个字的新名词太多了)。我故作镇定,请求换题。第二次抽到的题目是“谈谈报刊的规律”和“什么是建设性新闻及其在中西语境下的理解”。我终于尴尬承认自己是传播学学生,对新闻理论不算了解,只好谈谈自己的想法。坐在中间的新闻学大牛忍不住打断我:武大都不开新闻学原理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十分钟异常漫长。五位老师盯着我现场solo,让我硬生生抠出一座明德新闻楼。对于第一问,我至今没能准确理解题目意思,于是结合新闻的特性与价值,勉强挤出了几条。第二问我稍有把握,因为“建设性新闻”是从去年火爆至今的热点。201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度增刊正是以此为主题,其中也有人大老师的论文。所以,这题推测来自于老师论文中的问题意识。我把唯一会的这道题归功于平时追踪学术期刊与前沿热点的习惯,在回答时也谈到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至于英文题,倒是比较常规,但我心态几近崩溃,回答也毫无章法。

我在人大的社死经历固然有运气不好的成分,比如六道题没有一道涉及传播理论,但这也能够看出人大对于学生基础能力与综合视野的期待。此外,理解学术热点,特别是追踪目标院校老师的近期论文,能够帮助把握老师的发问方向。例如在《国际新闻界》杂志每年第一期的年度综述文章里,往往会总结不少热词与最新学术动态。

04

命案现场三:知己知彼,起死回生

我的九推目标聚焦清北学硕。从个人考核经历来看,Top2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实很高,并且不仅仅是在考察学科知识,还在区分学术品味与价值观。比如我在北大遇到的考题是“用社会学和传播学理论分析《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中的社会问题”,以及“举例说明信息传播在城市与农村基层防疫中的角色”。其实这也体现了北大传播学的研究偏好,即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历史与社会脉络(参考王维佳、张慧瑜与王洪喆老师发表在《全球传媒学刊》2020年第3期的学术对话)。

清华的考核更加天马行空,个人感觉比较看重家国关怀与国际视野。于是我在笔试中,就遇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非虚构写作”、“全球化时代的孤独”、“给哥伦比亚大学设计新闻学课纲”等问题。至于面试环节,老师的问题大多围绕之前提交的简历来展开。在进行了两分钟中文自我介绍后,几位老师轮番问到我主持或参与的两个科研项目。我本科的科研经历大多与记忆有关,因此老师不仅要求我详细说明阅读过的主要参考文献,还追问我“新时代的互联网记忆与以往的媒介记忆有何不同”。

最后是一道英文题,由于我在介绍参考文献时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某位传播学者的观点,老师顺势问道:对宾大安娜伯格传播学院的哪些学者或研究领域感兴趣???

这个问题剑走偏锋,打得我措手不及。快速运转大脑,我突然想起了大二在完成一门专业课程的论文时,曾登陆过该学院官网。即便如此,要短时间用英文组织起这些晦涩的学术语言,对我来说依然是极其困难的事。我只好启用了几句提前准备过的套话,艰难串起了泽利泽、卡茨与杨国斌三位学者的代表性贡献。趁着老师还没从我的糟糕回答中反应过来,我突发奇想,立马用中文补了几句话,并解释有些专有名词我实在不太会。说出中文的刹那,老师们仿佛都震住了……好在提问的老师最后放了我一马,用满怀同情的目光向我比了一个OK,并未追问下去。

这表明,清华老师对于学硕考生的科研经历与国际视野是相当看重的。一旦提交了简历,就必须熟悉提及的所有内容细节,并且能够围绕这些经历的主题进行适当的延伸思考。同时,要重视课程学习的平时过程。我在笔试与面试中回答的若干观点,大多来自于课程学习的点滴积淀,与课外零散的阅读思考。有时候一个深究细节的努力,可能就在未来派上用场。最后,在保研面试的冲刺阶段,建议每天抽出点时间训练口语问答(主要是流利度),效果据说是很显著的。我的口语偏弱,在整个保研季都有些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研前,我也曾有过憧憬与焦虑并存的心理过渡期。很感激学院老师、学长学姐和同辈战友的倾心帮助,我一路嘻嘻哈哈,终获回响。相信大多数保研选手都有过遗憾和挫败,可不到最后时刻,一切皆有转机。尽管我的社死次数绝对不算少,但还是坚持调整策略、查漏补缺。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或许正建立在日常积淀和瞬时机缘,以及每一次合理反思之上。

附1:问题清单

以下是我和同学交流时认为高频的个人向问题。建议大家最好根据自己提交的简历或个人陈述,逐项熟悉并尝试向自己提问。

1.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自我介绍,中英文版本

2.最喜欢的专业书(千万不要是教材)?最喜欢的学者/理论/学派?

3.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学院/项目?在目标院校有无心仪老师?

4.你还报考了什么学校?如果在XX与XX中做选择,你会选择哪个?

5.实习的动机与收获?与专业学习有何关联?

6.参与项目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贡献?

7.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规划?未来职业规划?

8.平时的阅读习惯与媒体喜好?

附2:我的部分复习材料(偏向学硕,仅供参考)

*期刊:《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界》等(用来准备前沿热点,如“媒体融合”、“智能媒体”这样长盛不衰的话题就需要通过读论文来总结)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快速复习研究方法)

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复习文化研究理论)

柯林斯、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商务印书馆(补充社会理论)

Daya Thussu,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ontinuity and Change, 3rd edition,Bloomsbury Academic(英文友好型教材,国际传播入门)

Robert S. Fortner and P. Mark Fackler ,The Handbook of Media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Wiley Blackwell(本来用来熟悉概念理论的英文表达,不过最后也没怎么用)

图文 | 郭雨璠

运营 | 珞新传媒 陈菲芃

审核 | 珞新传媒 魏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