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暴》上映五天,连续五天票房冠军,目前总票房已过3亿。

然而,和票房走高不同,影片本身口碑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它作为警匪片,枪战动作戏够过瘾;也有人觉得,bug太多,是内地与香港又一次不舒适的合作。

对此,要厂长说,它是当之无愧的11月爆款,但论观感,整体与预期确实还有一定差距。

虽有吴彦祖和王千源这对“双雄”加持,有琳琅满目的警匪斗志,全片九十分钟也没有冷场;

但,看完、嗨过,也就过了。

它的不足在于剧情过于单薄,且细节暗示几乎都在表面,属于一眼能望到头的类型。

一部常规的电影,没有突破和惊喜,注定只会是影史“长河”中的一粒沙。

而不会像下面这部,成为内地警匪片的标杆——

《毒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片于2013年上映。

作为香港导演杜琪峰“北上”的第一部作品,其阵容空前豪华——

出品公司海润电影

手握名编剧海岩,多年稳坐内地警匪题材第一。

诸如《永不瞑目》、《重案六组》、《玉观音》等高分经典,都是它的代表作。

担任编剧的,是杜导的左右手、银河映像的王牌韦家辉游乃海

至于加盟的演员,更不用说,称得上是集结了内地和香港一众知名实力派。

平均每解锁一个新场景就能看到“熟人”:孙红雷、古天乐、黄奕、郭涛、钟汉良、李光洁、叶璇、林雪、卢海鹏、尤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该片还被韩国翻拍,拿下票房冠军,创下2018年的观影人数新纪录。

不过看过的都知道,两版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然而,现在看来华丽丽的“资本”。

搁在当年大批香港导演“北上”的情形中,它却不算最强,甚至在上映前,外界还有很多不看好的声音。

众所周知,内地电影审查制度很严格,尤其涉及公安题材。

这导致来到内地的香港导演,大多畏手畏脚,他们要么把故事背景整个搬到香港,空有“与内地合拍”的名声,像《窃听风云》;

要么一味追求安全,对剧本各种删减,最后拍成“高大全、伟光正”。

直到《毒战》上映后,让人刮目相看。

尽管网友的评论激进些,却道出了广大观众的心声——

借用知名影人@魏君子(出品过《奇门遁甲 》)所写:《毒战》不是港影北漂,而是杜琪峰北伐。

对此,至少针对这部影片,厂长也是这样认为的。

从全局看,故事似乎没什么特别,还是按以往的老路子。

围绕一警一匪,一正一邪展开——

张雷,是缉毒大队的队长,办案经验丰富,做事雷厉风行。

他当卧底,愣是吞了十几个毒品“蛋”子。

敌方让他吸毒,他二话不说,硬着头皮也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等毒贩一走,他被像浑身爬满了虫一般折磨得痛不欲生。

总之,只要能抓住毒贩,张雷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相信,在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警察面前,没有罪犯能逃过。

蔡添明就是其中一个。

他因车祸入院,却被碰巧在医院的张雷撞到,立马嗅出其身上的味道,察觉其跟制毒贩毒有关。

面对问询,蔡添明坦白交代。

为了免于被判死刑,他请求戴罪立功,并主动供出上线和下线——贩毒分子哈哈哥,制毒分子“大聋小聋”兄弟。

在他的配合下,张雷带领警队展开和毒贩们的较量......

可以说,整个过程紧凑复杂,高潮迭起,干脆利落,包含卧底、反水、嗑药、谍战、枪战。

而且秉承“写实”的原则,从制毒、运毒、贩毒、接头、交易,整个地下链条被完整还原。

此外,按照传统叙事,故事或许会一条顺路,最后皆大欢喜。

但杜导让观众出其不意。

影片不是一板一眼的主旋律,而是延续了银河映像以往的风格,为故事注入强烈的观赏性。

例如对黑色幽默的信手拈来

相信,看过的朋友都不会忘记孙红雷那段“人格分裂式”的表演。

在蔡添明的配合下,张雷需要一人分饰两角,上一秒还是不苟言笑,满脸深沉的大佬。

下一秒就学着刚刚坐在自己对面的哈哈哥,见谁都“哈哈哈”。

“都是从我的港口来的,鱼虾螃蟹鲍鱼,什么什么他妈的每天几十吨呢”

这浮夸的模样,完全跟刚才的他判若两人。

印象很深的,还有张雷和毒贩在餐桌上谈判那段。

他精心布置的微型摄像头,充满戏剧性的先后被鲍鱼碗、醋瓶挡住;

后来被蔡添明顺势摆到毒贩面前,谁知那人竟直接拿到手上,这场面让片里片外的人都受到不小的惊吓。

除此之外,杜导还将“一黑到底”的风范,从人物到故事融合到影片里。

虽说蔡添明是个反面人物,但对其真面目的揭开,是一层一层的。

起初,我们以为他贪生怕死,是个见到警察就软的胆小鬼。

配合办案期间,他表现良好,不仅多次替警察解围,还在手中持有枪支的情况,都没有选择逃跑。

可仔细琢磨便会发现,诸多细节暗藏玄机。

比如观众存疑的,为何蔡添明明明跟香港同伙们单独在一起,离开了警方的监控范围,却不通风报信,仍做“卧底”。

这难道不是最佳逃跑时机?

其实不然。

因为从手下做错一点事儿,就被装进袋子里毒打能看出,香港同伙们倘若得知蔡添明反水是不会放过他的。

并且,蔡添明也至始至终没有想过归属哪一方。

他的计划一直是让同伙和警方双方厮杀,自己好趁机逃走。

这时,他的无仁义、无道义,暴露无遗。

他将“决战”地点选在群众最多的学校门口,他开车就直奔孩子而去,还对女警连开数枪。

他甚至把受伤的女警当作诱饵,猎杀企图营救她的同僚。

而这种前后反差,还体现在很多角色身上。

比如前期看似柔弱,重情重义的“大聋小聋”。

毒贩终归是毒贩,面对警察,他们便露出凶残的一面。

熟练地拿枪射击,找到地道,迅速逃窜,这一系列的操作完全符合长年从事犯罪活动的人。

当然了,要说本片最绝的,还是前文提到的,它对审查底线的突破。

从成片看,“尺度最大的国产警匪片”的名号不是噱头。

影片突破了中国以往类似题材的禁忌,还原了重犯被注射死刑的场面。

包括警察的形象,也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他们会为了破案,不得已吸白粉;和敌方对峙,也会遭遇重大伤亡。

这些对办案的深入描绘,有如当年《九一八大案》的纪实性,它真实重现了缉毒警察背后的血与泪,让观众有更直观、深刻的体会,明白平安和谐的来之不易。

再次援引魏君子说的话——

这是一部真正“正邪分明”的内地公安缉毒题材。

回过头再看《毒战》,必须承认它仍有不足,倘若把背景换成香港,或许它能更丰满,更完整。

但于内地来说,这却是一种新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能做到在坚守自身风格的前提下,学会聪明地讲故事,而不是一味求稳,收起所有锋芒。

至少站在观众的立场上,真心希望这样的影片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