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1日,舞蹈家陈爱莲去世,社会各界纷纷缅怀这位杰出的舞蹈家。在陈爱莲家乡广州番禺办学33年的郭兰英说起陈爱莲:“我们同事多年,感情很深。我知道:舞蹈已经融入她的灵魂,融入她的血液,她无愧于挚爱的舞蹈事业!”著名舞蹈家白淑湘说:“舞蹈是她,她就是舞蹈。”

陈爱莲的二女儿陈妤也是一位舞蹈家,她对记者说:“妈妈的离开,对我和姐姐来说真的损失很大,因为太突然,很多要做的事情都没有完全展开。妈妈给予我们生命,在事业上她是我们的恩师。她不仅是‘家’,更是一个女神,是让我们永远仰望着的女神。她特别美,对事业追求完美和极致。”

陈爱莲祖籍番禺,1939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十四)出生在上海老城厢,父亲陈锡康在警局工作。按照番禺旧俗,夏日以莲花山赏莲为乐事,为寄托乡谊,陈锡康给夏日出生的女儿取名“爱莲”。当然,对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千古佳篇《爱莲说》将文人的高洁凝集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两句话,这也应该是父亲给女儿取名的寓意。陈爱莲从小就被父亲带着去听戏,那时候,各种戏在上海都可看到,而电影则更洋气。受这种氛围影响,聪明伶俐、好说爱动的爱莲就萌生了当演员的愿望,甚至得到电影公司招募小演员的消息,父亲还带着她去试镜。

然而,1949年陈锡康突然病故,身为纺织女工的母亲思夫心切也随即离世。昔日父母的掌上明珠瞬间沦为孤儿,陈爱莲和妹妹陈美丽变卖家当,还不得不捡垃圾维生。好心的街坊就将两个孩子送往上海一心教养院。这段经历虽然只有四年左右的时间,但成了陈爱莲刻骨铭心的记忆,她的自传也据此为名——《我是从孤儿院来的》。

1952年,北京专家到上海孤儿院选拔舞蹈幼苗,13岁的陈爱莲以一段《找针》小品被选中。到了北京,陈爱莲有机会看到苏联影片《芭蕾舞大师》。彭丹在《陈爱莲:舞蹈融入了我的生命》中曾提及陈爱莲说过:“这给我上了非常好的一课,我认识到了舞蹈是什么,它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演,意会而不直白,它展示形体各方面的美,让你来认识、享受。”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她成为第一期学员。因为梦想着做“中国的乌兰诺娃”,陈爱莲比别的同学更加勤奋。别人6点起床练功,她5点半就起来了,起霸、趟马、踢腿、下腰、跑圆场……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20岁,主演中国第一部民族舞剧《鱼美人》

1959年,即将毕业的陈爱莲参加了舞剧《鱼美人》的排练。《鱼美人》讲述的是生活在海底世界的鱼美人,爱上了人间猎人。鱼美人聪明善良,猎人勤劳勇敢,但这份天造地设的爱情遭到山妖的破坏。最后经过人参老人帮助,鱼美人和猎人结成伴侣,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该剧由中央音乐学院吴祖强、杜鸣心作曲,苏联专家彼·安·古雪夫任总编导。在学校的几年中,陈爱莲尽可能多地学习了各种舞蹈技巧。被誉为西方芭蕾舞标志的“立足尖”,陈爱莲也大胆地学习,并融汇在鱼美人的塑造中。

当大幕拉开,鱼美人从深海游浮而来,鱼的轻盈与灵动,陈爱莲自然使用了“立足尖”技巧。鱼美人正沉醉于海岸边的人间景色,有人来了,她赶紧躲起来:只见青年猎人迎着朝阳开始劳作。鱼美人被猎人吸引,春心萌动,生出无限爱恋。鱼美人的独舞表达着对人间、对青春的憧憬,“足尖”能唤醒脚步的飘逸感从而呈现鱼的自在与灵性。陈爱莲的阐释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民族舞专业表演《鱼美人》,芭蕾舞专业表演《天鹅湖》。两台节目演出之后,普遍的观点是:《鱼美人》超过了《天鹅湖》。陈爱莲多年后曾对媒体说,这种“超过”表现在演员的二度创作上。按照芭蕾舞的跳法不行,纯粹跳死板的民族舞也不行。“立足尖”不是东西文化的主要区别。她说:“有一个特别肤浅的看法,认为立足尖就是西方芭蕾,不立足尖就是东方芭蕾。其实这只是技术问题,我认为足尖只是一个技巧,合适用就可以用。”学舞蹈应该是全科综合训练,中国古典、西方芭蕾、中国民族民间、西班牙舞和意大利舞都应该懂。在《鱼美人》中,陈爱莲演一条中国的鱼,她把各种舞蹈技巧融会贯通,为的是塑造“中国鱼”形象。于是,作品就有了中国风韵。

《鱼美人》首演时,陈爱莲因身体不适有了畏难心理,想让B组主演上场。编导却坚持让陈爱莲首演,并说:“《天鹅湖》不成功都没关系,《鱼美人》是一部新作品,如果演员演绎不成功,就等于整部作品不成功。”基于编导的信赖,陈爱莲坚持演出并取得圆满成功,也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杰出的舞蹈家。陈妤告诉记者:“《鱼美人》是中国第一部民族舞剧,妈妈出演主角鱼美人。之后,又演了中间的大反派美女蛇,这都是她非常成功的艺术塑造。”

此后,专业的艺术团体都排过《鱼美人》,纯芭蕾舞显得僵硬而无中国味道,纯中国古典舞显得飘逸感不强。陈爱莲在20岁塑造的鱼美人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民族舞剧的经典。

23岁,古典美人《春江花月夜》征服全世界

《鱼美人》成功了,陈爱莲留校了。1962年夏天,她正埋头备课,老师杨宗光告诉她一个好消息:“芬兰赫尔辛基要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其中有舞蹈大赛!”从获得消息到正式比赛,只有两个月时间。陈爱莲本以为是老师杨宗光要参加比赛,谁知道杨宗光是来鼓励陈爱莲参加。杨宗光说:“毛主席说: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归根到底属于你们的。”为了让陈爱莲顺利出国比赛,胡耀邦特别批准了陈爱莲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远赴赫尔辛基,陈爱莲准备了独舞《春江花月夜》。这段舞蹈的基调来自同题唐诗,原诗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旧有的琵琶、古琴曲中,都有寂寞孤楚的《春江花月夜》表达千古之思。而独舞《春江花月夜》为观众营造了这样的一份古远的意境:“春日鸟语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重重叠叠。宁静的夜幕下,鸟儿扑翅飞去……”

陈妤说:“《春江花月夜》起初的演员有好几组,妈妈可能都在五组以后了。但是她特别认真地对待,她并没有说:‘我不是A角,我就随便跳跳得了。’不,她特别认真。一次演出,别的演员都不在,只有她在。结果就让她跳,一跳就成了她的,就定位她跳了。这件事对现在的年轻人是非常好的正能量引导。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春江花月夜》中,陈爱莲把自己的思绪送回唐朝,和张若虚对谈交流。表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位典雅的女子在春夜里于江边明月下,回眸故人,向往爱情。霓裳一袭,羽扇轻盈,通过“闻花”、“照影”、“听鸟鸣”、“学鸟飞翔”等细节,表达了《春江花月夜》的寂寥和萌动。

陈爱莲后来回忆说:“1962年,我去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在火车上一天练三遍功。因为我不是跳民间舞,我都是玩腰玩腿玩技术的,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我要是一个礼拜不练功,那我这次比赛怎么可能拿四个金奖?有三个金奖都是要技术的。为什么要一天练三遍呢?因为车厢太小了,我在车厢的过道里练,练一遍的活动量根本达不到,必须上午一遍,下午一遍,晚上临睡前再一遍,才能凑合保持水平。”

正是这种执着,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中,《春江花月夜》获得了金质奖章。

40岁,强大的意志力成就《文成公主》

有了孩子之后,陈爱莲还是一心扑在事业上。陈妤回忆说:“小时候,我和姐姐不完全理解,觉得她离我们特别远,不像人家的妈,孩子随时可以肆无忌惮去撒娇。都说女儿要惯着养,在我们印象中这种东西比较少。从小,她管我们比较严,而且都是很冷静的管理。她的爱有点儿像老师,不太像妈。我们一直感觉这个妈不亲,可能是别人的妈妈,对别的孩子更好一些,对我们俩就更凶一些。老觉得这个妈特别厉害,怎么跟别人家的妈不一样?一直到我三十几岁,她跟我有一次深刻的谈话。她说:‘我对你们姐俩的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爱,不是小爱,而是大爱。我希望有一天你们会明白。’我当时实在是不太理解,因为我觉得其实我就想要小爱。什么大爱,太累了,担子太重,而且我也没感受到那种爱。我真正生完两个孩子当了妈妈以后,一直跟在妈妈身边去管理学校的事情,我才发现她所说的小爱与大爱的区别,其实她真的很爱我们。”

责任在肩又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陈爱莲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经历过更多的坎坷之后,她对舞蹈与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1979年,为向国庆三十周年献礼,陈爱莲供职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了舞剧《文成公主》。彼时陈爱莲已经40岁了,她要挑战全新的角色。

文成公主生活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因和亲吐蕃而成千古传奇。故事发生在641年,那年文成公主16岁,历经千辛万苦远嫁松赞干布。她不是一条鱼,也不是多愁善感的唐代少女,她是有担当有责任的“和平使者”。刚刚经历过“文革”,陈爱莲对“和”有不一样的理解,对“和”的“使者”充满了敬意。

舞剧《文成公主》第一场叫“智认公主”,各地婚使云集长安大明宫辨认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婚使讲述松赞干布折箭的故事感动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让他认出了自己,于是唐太宗许婚。而第二场“辞亲壮别”,文成公主离开唐宫,唐太宗灞桥送别。接着有“建阁迎亲”“掷镜赦登”等情节,布达拉宫就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至今成为雪域高原文明与和平的象征。

剧中,陈爱莲就是唐公主,虽然不说一句话,但是她用纤丽雍容的舞姿来表现人物性格与平和澄明的内心世界。1979年《文成公主》献礼表演,创作获二等奖,表演获一等奖。当剧目成为“二十世纪舞蹈经典”时,最高的荣誉属于主演陈爱莲。

陈妤说:“《文成公主》排练的时候,妈妈身体很不好。但是她用强大的意志力完成了演出。那时她一会都站不住,最后却能跳下整场来。她的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有的。妈妈经常说,成功并不难,难的是要坚持住,而且要能咬得了牙。”

42岁到80岁,她是不老的“世外仙姝寂寞林”

198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改编中国文学集大成者《红楼梦》为古典舞剧,由陈爱莲首演。那年,陈爱莲42岁了,她会不会因为年纪太大而把14岁的林黛玉演成中年妇女呢?面对质疑,陈爱莲刻苦研读原作,还因为她身世独特,让敏感而弱不禁风的黛玉“活”在了舞台上。

观众为什么会喜欢陈爱莲饰演的林黛玉呢?陈爱莲说:“我特别突出她内心阳光、好的东西。在我看来林黛玉有四气:一是由绛珠仙草幻化而来的‘仙气’;二是出身钟鸣鼎食之家的‘贵气’;三是满身的‘才气’;四是招人喜欢的‘人气’。”几轮演出之后,陈爱莲的黛玉得到了全社会的褒奖。

豆瓣评论说:“舞剧《红楼梦》着重运用了传统的古典舞蹈素材,形成了独特的典雅清淡的舞剧风格。她抛开了一般舞剧惯用的宏大场面,大幅度的跳跃,而运用了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素材,如圆场、水袖、花梆步等典型的中国古典舞动作,从而为宝、黛、钗的舞蹈形象的确立奠定了一个有时代特征的基础。成功地塑造了大家所熟悉的‘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及‘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艺术形象”

1989年,“陈爱莲艺术团”成立,陈爱莲出任团长。1995年,“陈爱莲舞蹈学校”正式创办,陈爱莲出任校长。成立学校,陈爱莲想着要培养中国舞传承人,把她身上的技能传承下来。那时女儿陈妤年轻而任性,虽从小学习舞蹈,但有几年的时间没有在舞蹈事业上持续耕耘。陈爱莲就找陈妤谈话:“你别老‘拉抽屉’,你这么好的条件就把自己放弃了?你看,妈妈现在办了一个学校,我觉得你在舞蹈事业上条件非常好,有表演能力。如果不出来挺可惜的。”

陈妤还知道妈妈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做成“舞蹈世家”。想把女儿培养成接班人,在舞蹈的事业上接她的班,跟她一样继续跳,持续跳,不能停,不能改行。陈爱莲鼓励女儿陈妤:“我觉得你还应该回来继续跳,你完全有这个条件。”

办学后,学员们不能只是训练基本功。陈爱莲和女儿说:“真正传承古典舞或者中国舞,应该上剧目,还不仅仅是小剧目,因为小剧目面窄。上大剧目,在舞台上实践,对学舞蹈的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样,陈爱莲艺术学校从小就学会怎么表演,并能在舞台上表演去感染观众人。”

起初,陈爱莲想恢复赵青主演的《宝莲灯》,因为女儿表演《长绸舞》非常好,陈爱莲就说:“演三圣母,你正好能把甩长绸的绝活儿传承下去!”陈妤回忆说:“妈妈当时并不是自私地说,你跳我的节目。她认为我们应该把中国舞里最好的东西都发扬下去。”

听了妈妈复排《宝莲灯》的建议,陈妤想了想,和妈妈说:“那咱们干吗不排《红楼梦》呢?第一,这是你的经典之作,你能带我,这样不更好吗?”于是,母女俩意见一致了,1996年就启动复拍《红楼梦》。

陈爱莲是A组林黛玉,女儿陈妤是B组林黛玉。这样母女同饰一角。报纸上赞扬陈妤的报道多起来了,陈爱莲反复提醒女儿:“不能别人夸你,你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千万不能翘尾巴。”

1997年,在《红楼梦》首演16年后,58岁的陈爱莲投资100万元复排《红楼梦》并在全国巡演。这年我在《音乐生活报》做记者,采访了这台演出。多年后陈妤回忆说:“毕竟58岁了,当时舆论说我妈妈霸着舞台不下来,她挺伤心的。但是观众都愿意看她跳林黛玉,我这个B角机会就少。妈妈说:‘这样,你跳薛宝钗怎么样?这样咱母女同台就由同饰一角变成母女同台演情敌,怎样?’我也觉得挺有意义,挺好玩儿。”

由此,《红楼梦》成了陈爱莲能够一直跳下去的一部舞剧。陈妤说:“她越演就越融到血里去了,黛玉变成‘活黛玉’。甚至有人说,如果她死了,就再也没有黛玉了。”

81岁,不进行任何有创伤的抢救

2020年春节之后,陈爱莲日觉食欲欠佳。到了年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一直没有胃口。即使这样,当学校开学,她照样上课、练功。9月28日,她还去通州参加了文化部老部长高占祥的绘画、木刻、摄影、书法展开幕式。她说:“我身体不舒服也一定要出席,朋友就是要相互支持。如果明天不去,我就会倒在床上了。”她身边的人说,这是她人生最后一次出场与登台。此后,她去了医院,从天坛医院到人民医院。结果是胃癌晚期并骨转。

友人乔智正在编一本关于陈爱莲的画册,他保存了陈爱莲10月11日、14日的几条微信。在医院的陈爱莲说:“等过些日子一定再聚聚,找一可以演唱表演的地方,边吃、边唱、边跳、边朗诵、边泼墨。艺术氛围浓一点,串行、跨行表演的、出洋相的都可以,只要能开心就好。……估计还得再有几项检查,才能综合会诊,做出比较合适的调理和治疗方案。我真的是难得有这么强制性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清静机会,我就抓紧来享受一下吧!”

11月18日傍晚,陈爱莲对女儿陈妤说:“我扛不过多久了,我要走了。画册一定要出得光彩、亮丽,不能黑的、暗的。”19日,陈爱莲开始发烧;20日中午不能说话了。家属和医生尊重陈爱莲愿望:“不进行任何有创伤的抢救。”

21日0时59分,陈爱莲辞世。在她弥留之际,家人为她换上表演《春江花月夜》的霓裳。陈妤说:“妈妈离开了,我觉得她只是在肉体上的一种离开,她以另一种形式继续陪伴着我们,因为她已经升华成了一种精神——爱莲精神!”真的,这次是舞仙归位,从此她去天堂里“起舞弄清影”了……

文/刘红庆 供图/乔智 陈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