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孩子再怎么说,总不能混得比我差吧。” 」

> >>

最近,一张海淀家长为初一孩子寻找家教标准的截图在微博引起热议。

四个目标,五个要求,五点五小时的工时。

一张截图,家长将孩子不同阶段所要达成的学习成果、体育素质、艺术修养、科研项目,实践项目以及根据结果不同的奖励标准用KPI的方式安排得明明白白。

“帮助孩子学会一支Blackpink的现代舞奖励老师1000元”

“国内顶刊,一作,4万元”

“海淀区第一,奖励老师6万元”

家长“十个现代舞等于国内顶刊二作”“顶刊一作等于三分之二个海淀区第一”的标价汇率以及定价标准引发了网友纷纷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I全国创新思维比赛三等奖”

“国家体育总局机器人6级”

“美院速写八级”

初看到孩子身上光鲜亮丽的标签以为又是一出海淀式凡尔赛文学,直到往下滑,翻到孩子的在校排名,让众多网友不禁感叹“现在的倒二都这么拼吗?”

再往下,家教老师不仅得初中毕业于“海淀六小强”,高中踏入“人大附”,以优异的成绩在清北复交等顶尖院校在读,还得拥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外语、舞蹈、Python样样在行,严苛的家教标准让网友直呼“太卷了,有这背景还用得着当家教吗”。

一直以来,海淀家长以“鸡娃有方”闻名北京。他们大多是这么一群人:高知分子,中产阶级,新北京人。

在海淀家长的圈子里,养娃没有最拼,只有更拼。 只 是在这“拼 ”出来的“优秀孩子”, 是否是 孩子本身就想要的样子? 若是没有“拼”得理想的KPI ,孩子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爱拼才会赢:输入精英教育,实现阶级再生产

作为同代赛跑的领先者,海淀家长深谙竞争的法则,也时刻保留着危机感。孩子不时刻奔跑在路上,就会被下一个选手赶超。

许多海淀家长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们作为“考一代”,深刻体验了何谓“知识改变命运”,以升学名校为起点,实现了自身的阶级跨越,落户北京,扎根海淀。

海淀家长是他人眼中的“精英”,985、211不用说,清北硕博也大有人在。他们通过选拔性考试踏入了“新中产”,在与同代人的竞争中成功脱颖而出,自然也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竞争的方式继承自身的“精英”基因。

一位海淀家长戏言:“孩子再怎么说,总不能混的比我差吧。”

韩剧《天空之城》 中描述了一群和海淀家长相似的家长,他们大多都是名校出身的社会精英,为了让孩子能够维持住现有的阶级地位,不惜花重金下血本找明星老师,只为让孩子进入首尔大学医学部,韩国最顶尖的院校,以“继承”家中的阶级地位。

虽然拥有相对高的收入水平,但海淀家长的资产水平却没法媲美以顺义家长为代表的富有阶层,不能实现财务的自由操控。他们手头可用的资产有限,须通过合理的投资将产出利益最大化,以此来帮助下一代维持住现有的阶级水平,至少不被”挤下去。

教育正是这笔最合适的投资 ,他们正是通过教育提升阶级的实力,因此也通过拼教育的方式,让孩子拥有维持当下阶层的能力。

而这首先,就是保证与上一代等值的学历。

升学KPI:量化下的海淀孩子

大部分海淀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给孩子制定好了升学目标和升学规划。

梨视频曾经采访过一个海淀家长——花生妈妈。

她的儿子花生在2018年顺利上岸“海淀六小强”。花生在小学四年级时确定了“海淀六小强”的升学目标,用花生妈妈的话说“这已经是很晚了”。为了达到“六小强”入学标准,花生妈妈根据学校的考核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入学规划:考入培训班-获得考试资格-考入坑班-升入牛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KPI下学习的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其他孩子还在按部就班的上课玩耍,憧憬自己的未来时,海淀孩子的日常已经早早对应好目标院校的升学要求,被制定成了一份清晰的KPI考核表。

从幼儿园时期,孩子就会对应着阶段性的指标,完成必须学习的课程,拿到必须的证书。像花生妈妈提到的奥数培训机构的入班考试,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准备,只怕后期抢不到创新班的名额。

孩子每完成一项指标,都是对最终升学目标的一项加分;每一次获得成果,似乎都是在向胜利靠近一步。

诚然,在这样环境生长的孩子,相对其他还在自己摸索中的孩子,更早就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也确实可以更高效的达到想要的目标。不得不承认,纵向来看“别人家的孩子”相对以前更多了。

但“别人家的小孩”也许并不是孩子本身就想要成为的样子。 在父母制定人生规划中,孩子仿佛成为了程序设定的完美小孩,只要输入设定好的数据就可以生成父母心中标准的优秀孩子。但孩子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大人,孩子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好像并没有人能听得见。这也就造成了部分孩子在被动接受家长所制定的规划下的一个“失语”状态。

高压指标下的孩子,在还没成为“社畜”之前就先成为了“学畜”,机械的完成一个又一个指标。

从另一方面来讲,KPI式的学习模式中,每一项指标都是对应着最后的目标,但当指标达不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时,也就意味着最后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又降低了一分。这也就使得孩子在每一次去完成指标时都背负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当指标没有办法如期完成时,就会给孩子带来情绪和心理上的刺激。许多孩子在拉长的战线中可能还没有坚持到最后,已经心理崩溃。

教育军备竞赛:内卷化教育,准入门槛提高

在海淀家长的圈子里,学习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每个孩子间的竞争的背后也是每个家庭间的BATTLE。

△ 图片源自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留言区

从一位六年级小学生的留言来看,随着入学标准的隐形提高和周边孩子的“教育军备”的加强,三个数学,三个语文,三个英语的补习课程在好像已经不够用了。海淀家长对于孩子课程的投资早已从文化成绩类的课程投资延伸到了科创类,信息类,艺术类,体育类课程。这还不包括假期的集训夏令营,公益社会实践项目。

除了金钱的投资,还有时间的投入, 许多家长为了能够陪伴孩子学习,干脆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全职陪读。

当周围孩子接受课外辅导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升学名额自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样的空位,从前你只要够快就坐上了,现在却早就有人占完了座,你只能比他更快。因此,海淀家长即使不愿,也不得不加入更激烈的教育军备竞赛,孩子身上的任务也随之越卷越多。

海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资,不论是金钱上还是时间上,一般的工薪家庭显然是无法轻易承受的。《三十而已》里的顾佳变卖了自己的首饰才给刚上幼儿园的儿子报名了高昂的马术课程,只为了让孩子以后出国申请有一个“加分项”。

但顾佳们已经是拥有一定资产的中产阶级,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这场竞赛中的出路又在何方?

“中产一代”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帮助下一代完成KPI指标,使之成功跻身“中产二代”,“中产二代”再次通过资源的调配提高准入门槛,实现了阶级之间的守恒; 与此同时,普通家庭的孩子在第一步就难以通过仅有的资源踏入准入门槛,自然也享受不到二次资源分配的福利。

除了对鲜活的家庭带来困扰外,KPI培养出的孩子是否真的能适应如今这个时代同样值得思考。 在这场教育竞赛中,海淀家长的目标是想培养出符合社会期待的“优秀孩子”。只是 社会期待的标准是动态变化的,被KPI安排好的孩子若是不能具备因时而变的能力,时刻保持自身的“优秀性”,很有可能在自己所塑造的社会角色中迷失。

“海淀式焦虑” 的背后投射出的是一个个 精 确的 KPI指标 ,量化、KPI看似步步为营,但其实抹杀了教育最可贵的可能性,而当量化KPI的教育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或许人生将只是一段程式,而非一段未知而精彩的旅程。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