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城盘龙寺

不知不觉中,【昆明盘龙寺的“冷”知识】系列文章已经是第四篇了,回顾一下前三篇:

冷知识(一),讲的是盘龙祖师的俗家身份:大理国皇室后裔。

冷知识(二),讲的是盘龙寺所在地晋城的古滇故郡历史,主要还是一个人:楚庄王之苗裔,战国时期楚国的将军庄蹻

冷知识(三),又回到了盘龙祖师身上,只是这个“身”是肉身菩萨、肉身佛。除了盘龙祖师的肉身佛,我们还认识了晋城的另一个守护神:“镇靖明惠夫人”李秀

归纳下来,讲的都是人!

在今天这篇【冷知识(四)】中,我们还将继续这种“优良传统”,继续讲述“人”。

这次出场的,是两个与盘龙寺相关的云南人:郑和担当和尚

郑和深情凝望的这片南滇池,会是这短时间我们视线里的主题

首先出场的是地道的云南人郑和。

为什么是郑和呢?

没办法,说到盘龙寺就不得不说晋宁、晋城,而说到晋城、晋宁,又不得不说此间最大的名人:郑和。

真的是不得不说,因为早在明朝的早些年,郑和的名气除了全国(中国)皆知之外,更重要的是代表大明,名扬海外(西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伟大航海家郑和

七次远航西洋,沟通“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中外贸易,增进我国与西洋、南洋、印度洋各国友好往来的伟大航海家。

这就是郑和。

从出身地来说,郑和是地道的云南人、盘龙寺旁边的晋宁人,这才是郑和获得最先出场机会的原因。

郑和,原来称作马和,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

是不是觉得上面这个介绍中,还是古代的介绍简洁得多?

确实是这样的。

明朝, “云南”既是全国十三省的中的“云南布政使司”,同时还是 “云南府”的意思。云南府的治所故址就是今天的云师大附小位置,门前的那条街叫“府甬道”就是这么来的。

滇池周边的这些地方,都是云南“”的辖地,和“昆明”没太大关系。

因为那个时候的昆明还只是“昆明县”,管辖的也只是省城城墙内的一小块地方,县治就在今天圆通山大门附近那犄角旮旯里。

从南往北看滇池,大多数老昆明人都不习惯,也是一片的烟波浩渺

继续说郑和。

洪武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马和,被平定云南班师回朝的傅友德、蓝玉大军掠至南京,入燕王朱棣府,后被朱棣赏识,成为了“三宝太监”。因为在“靖难之役”中为明成祖朱棣立下战功,所以赐姓郑。

马和也成了郑和。

严格说来,郑和除了和滇池南边的这块叫做晋宁的土地有关之外,和晋宁、和盘龙寺真的没太大关系。

一个原因是,郑和被掳走之前,还只是一个小屁孩。

等到他功成名就之后,直到1433年去世,这52年离家的时间里,据记载郑和没有到云南的差事。

而明朝规定,太监没有圣旨不许出宫。

所以郑和被掳走之后,应该是再也没有回到过云南、回到过家乡晋宁了。

甚至,郑和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翻拍的南京郑和之墓

也就是说,就算去世后,郑和也同云南、晋宁没太多瓜葛。

唯一的联系就是,在今天晋宁郑和公园的郑和纪念馆西面松柏林中,有郑和父亲马哈只墓以及“马哈只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为这张配图,吴叔专门去了一探晋宁探访郑和公园

介绍了这一段,我们应当能看出了,郑和同盘龙寺真的不会有太多的交集,哪怕就算到了今天的,盘龙寺号称集儒、释、道为一体。

因为郑和原姓马,他的父亲是“哈只”。

而“哈只”,阿拉伯语意为虔诚而有学识修养的巡礼人,只有亲自到过圣地麦加朝圣之后,才会被人们尊称为”哈只”。

也就是说郑和是回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不知道伊斯兰教义里面有没有信徒不能进入佛教寺庙、不能与佛教密切往来的规定?

就算郑和是有皇家奴仆“太监”身份的公家人,因为他伊斯兰信徒的身份,所以即使他功成名就、官至南京守备太监,也不太可能对家乡的盘龙寺有什么特别的照顾。

郑和与盘龙寺的唯一关系,就是晋宁这片土地。

话虽这么说,按传统的地域观念,郑和无论取得什么样的功名成绩,他都是云南人的事实是无法抹去的。

这一点,清朝第一文臣、内阁首辅张廷玉主修的《明史》之《郑和传》中也只提郑和是“云南人”。

郑和公园三宝楼一场景

说完地道的云南人郑和,接下来我们来说另外一个不那么地道的云南人:担当和尚。

担当是一位高僧,同时又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以“诗、书、画三绝”而享盛誉,至今其名不衰。

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担当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现在国家文物局、北京故宫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均藏有《担当书画》和他的许多艺术珍品。

作为和尚的担当

担当(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其先祖原籍浙江淳安,明初从戎来滇,世居晋宁。

所以,担当和尚的云南人身份,似乎有点不那么地道,这个我们就不深究了。

相比起郑和的太监(没有任何贬义!)身份,担当和尚的身份就复杂得多了。

之所以“认识”担当,首先是因为他是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挚友的身份。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 638年),伟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来云南时,专程来晋宁访问大来(担当尚未出家时的名字),两人诗酒唱和,甚为知己。

据说,在晋宁,他们曾集会于盘龙寺,拈韵吟咏,有“知君足下无知己,除却青山只有吾”句,足见他们之间友谊之深。

徐霞客在日记中曾称赞唐大采“诗、书、画俱得董其昌三味。”

徐霞客是旅游节到过云南的最大名人

除了为盘龙寺引来徐霞客这个伟大的旅行家,并让盘龙祖师、盘龙寺、盘龙会写入伟大的巨著《徐霞客游记》中之外,担当和尚的另外一个身份背后却有一大桩故事!

担当和尚年表中,在他53岁这一年,也就是1645年 (明弘光元年 清顺治二年)中有鲜为人知的一段记录。

是年十二月,阿迷州土酋沙定洲叛乱,攻占昆明,滇中大乱。赵藩《鹪巢识小录》引计六奇《明季南略》云:

沙定洲驱沐天波,踞会城,杀士绅,协巡抚为之疏请,代沐氏镇滇。贡生唐泰,实为谋主。唐泰即释普荷,所称担当和尚者也。后人记担师事,皆讳之。余以为崇祯之末,中原鼎沸,烈皇殉国,而滇亦伏莽蠢动,沐天波庸沓,任奸罔利,政令不行。担公振奇好事,妄冀沙定洲者,倚其兵力,或能代沐氏以扶明社,而不知沙非其人也。流寇(按:指大西军)旋入滇,沙败走死。担师逃之鸡足山,逡巡数年,始发为僧。

这是我们认识担当和尚的第二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昆明城,历史上同样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是很多人的舞台

接下来才算是正式介绍“晋宁人”担当和尚

担当是晋宁人,故与盘龙寺结下难解之缘,在盘龙寺内,到处可寻到他的踪迹。

盘龙寺天王殿前墙上两边分别嵌有长30厘米,宽82厘米的青石,上面有担当亲笔手刻“千峰寒色”、“趣冷人闲”八字。

担当的名画《一筇万里》题字的拓刻,高悬于盘龙寺大雄宝殿前庭院西侧厢房之上。

盘龙寺大雄宝殿

此外,盘龙寺紫金殿中存有担当自画像和自嘲诗的石刻。

既然号称“诗、书、画三绝”,盘龙寺有了担当的“书”、有了担当的“画”,作为本地人,盘龙寺又怎会缺少担当的诗呢!

诗人担当和尚有咏盘龙寺茶花殿中茶花之名句:

冷艳争春喜灿然, 山茶按谱甲天下。

有资料介绍担当和尚的时候,说他是“晋宁县上东街人”,这也没有是什么不对。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四》中写到“令庖人速作饭,余出别唐大来……方抵大来宅,……”。

人家的家就在晋城,说是晋宁人确实没什么错

晋城古城,始终没有能找到唐泰或者担当和尚的旧居

无论是名太监郑和,还是传奇人物担当,还有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云南三大佛教胜地(盘龙山、滇西鸡足山、昆明西山)之一西山大放异彩、在盘龙寺见首不见尾的状元郎杨慎,盘龙寺的名人“足迹”可谓是数不胜数。

昆明西山升庵祠

也许盘龙寺官方资料中的这段话更齐全:

古往今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鍾天地灵气,借山川秀美,孕育出无数的贤人学者与英雄豪杰,可以说人才辈出,誉满九洲。如;诗人王宗、段承恩、唐铸;明末清初的杰出书画家、诗人及著名高僧担当和尚;清乾隆进士、济南知府、为人民办实事说真话的清官张溟州;清乾隆翰林、为官清白、才气横溢的李因培,其子、孙亦为翰林,有“滇中第一世家”、“三代四翰林”之美称,其女李含章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史学家、近代硕儒方树梅….他们在祖国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为祖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名人曾亲临盘龙山,挥毫盘龙寺,为盘龙寺增添了绚丽的文化光彩。
写在后面:

在前面的【盘龙寺“冷”知识】系列中,吴书为你讲述了盘龙寺所在地晋城古滇故郡的往事,盘龙祖师,盘龙寺的名人足迹,云南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和尚、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都一一走进吴叔讲述的盘龙寺故事里。

盘龙寺系列文章暂时划个句号。

但吴叔的视线暂时还不会从晋宁移开。接下来,吴叔会继续带你探寻晋城古城,讲述郑和背后的各种故事和纠葛。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