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雕塑梦刻金石文明光昭日月,九霄仙鹤舞铸民族史诗功追米罗。”

11月29日上午,潘鹤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灵堂两侧的一副挽联,醒目地勾勒出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潘鹤的人生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灵堂,潘鹤先生巨幅黑白照片映入眼帘。他银发苍苍的脸上,依旧带着亲切而真诚的微笑。多位潘鹤先生的生前亲友、学生、文艺界同仁等前来为大师送行。哀婉低回的《安魂曲》在大厅萦绕,象征哀婉的白菊摆满了大厅两侧。

潘鹤先生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广州、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和敬重先生的社会各界朋友敬献花圈、花篮、挽联。现场还宣读了省委省政府、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发来的唁电,感怀先生风范。

从艺70年,潘鹤先生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导向,以深入生活、关怀现实和表达人文情怀的艺术理念,创作了大批紧跟时代步伐的经典作品。”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在致告别辞中,首先追忆起潘鹤老师为后人留下的丰硕的艺术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鹤代表作《艰苦岁月》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当我长大的时候》《艰苦岁月》,到七八十年代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珠海渔女》《开荒牛》,90年代的《自我完善》《重逢》《虎门销烟》……这些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已成为国家历史的注脚、时代发展的厚重记忆。

“他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不失浪漫主义形式特征,其创作的大批为国家而作、为人民造像的经典力作,是革命岁月和改革时代的见证者,为当代雕塑史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时代记忆。”中国美协在唁电中回顾。

潘鹤代表作《珠海渔女》

潘鹤的性情之“真”,思想之“深”,不仅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更体现在他的艺术思想之中。

追悼会上,谢昌晶回忆起潘鹤先生身体力行推动雕塑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向全国提出“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社会主义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观点,同时还将城市雕塑创作课程引入高等艺术教育范畴,大力推动发展城市雕塑,用城市雕塑为城市品质提升、文化建设服务。

学生们记忆中戴着小红帽的潘鹤老师

他立足时代、关怀现实,创作出一大批饱含哲理智慧、流传影响深远的经典雕塑作品;他坚持严谨治学、辛勤育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雕塑名家;他坚持勇担使命、忘我奉献,为中国美术事业特别是广东美术、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唁电如此评价潘鹤。

记者现场观察到,为潘鹤大师送行的人群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是来自广州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各个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小赵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潘鹤先生创作的鲁迅头像,就让他惊艳不已。“与潘老师作品的相遇,让我萌生出报考雕塑学院的意愿。”小赵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鹤雕塑园一角

现在,到潘鹤雕塑园参观学习,已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来自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小孔也从雕塑园里的经典作品,读到了先生惊人的才华与勤奋。

“潘鹤老师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是我们心中最亮的一颗星。”他告诉记者,前些年,尽管潘老走路已经不太利索,但他的身影仍常常出现在各种展览现场,为晚辈鼓舞士气。“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为人处世,我一直在潘鹤老师的影响下学习成长。”

创作中的潘鹤

人生虽短,艺术可长。潘鹤先生的高尚品行、人格魅力、艺术思想、家国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谢昌晶表示,未来广美将对潘鹤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成就等充分地挖掘整理,展示利用,传承和弘扬好他崇德尚义等品行和精神。

“潘鹤先生是岭南这方水土所养育的艺术大家。有外国朋友说:意大利有米开朗基罗,法国有罗丹,而中国有潘鹤。他是广东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谢昌晶总结道。

【统筹】李培

【记者】杨逸 实习生 孙羽嘉

【摄影】仇敏业

【通讯员】刘颖倩 江粤军

【作者】 杨逸;仇敏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