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不过在此之前先看看今天的确诊情况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截至2020年11月27日确诊情况

香港第四波疫情继续恶化。今天(11月29日),香港新增115宗确诊,创下香港第四波疫情以来新高。今天确诊的115例中,有6宗输入个案,以及109宗本地个案,本地个案中有24宗感染源头不明。同时,属于“歌舞群组”的确诊个案有62宗。目前香港累计确诊达到6,239宗。

另外香港政府宣布本星期三起,暂停全港幼稚园及中小学,包括特殊学校及提供非本地课程学校,面授课堂及校内活动,直至学校的圣诞假期开始。至于提供非正规课程的私立学校,即补习学校,将暂停面授课堂两星期。

陈局长11月29日撰写网志截图,除了重复“力争清零”,没有什么新内容

另外,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在今天发表了一篇网志,重提了特首在前两天中“全力以赴 力争「清零」”的口号,但也仅仅是重提罢了,没有任何建设性内容,只是把港府这段时间已经在防疫上做过的事情又梳理了一遍,对于未来要怎么做却没怎么着墨,看看就好。

灵魂拷问:香港到底还能不能“清零”?

面对香港越来越严峻的疫情反弹,曾经被网友们用来开玩笑的“明年见”居然一语成谶,“清零”目标似乎也变得遥不可及。那么香港到底还能不能“清零”?

今天分享一篇文章,大家也可以留言发表自己的想法

原文标题:香港到底还能不能清零疫情?

作者:市民贾

来源:微信公众号“香江潮話”(ID:HKWORDS)

经授权文章略有删改,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正文:

随着近期第四波疫情的迅猛来袭,香港人见面隔着口罩常互相请教,“香港到底还能不能清零疫情?”,“香港什么时候才能清零疫情?”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解,小贾给的答案是肯定的,香港肯定能清零疫情的,顶多等到疫苗出来。香港在全球市场订购的87万剂疫苗仍是遥遥无期,倒是写明,中央将预留疫苗为香港抗疫用。那怕是至少要等到2021年二季度了。

那香港是否有可能在这之前达到清零并通关内地免隔离呢?小贾对这个问题依然是持审慎乐观态度,毕竟香港的时局最近还是有些变化的。

首先,清零疫情通关内地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香港政府第二批保就业计划即将在本月底到期。两批保就业计划共耗资810亿港币,涉及190万雇员。但第二期的雇主参与数比第一期就少了7%,目前香港失业率是6.3%。可以预见的是,十二月的失业率将出现暴升!若是香港政府不积极作为,还寄希望于杯水车薪的新加坡“旅游气泡”,那可能整个经济都沦为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这次《施政报告》最大的惊喜莫过于特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把疫情清零,白纸黑字地把这件事情写在上面。但媒体近日问到是否做全民检测,她表示。而钟南山教授隔天就放话,。

近日,钟南山第三次呼吁香港做全民检测

要知道,上次钟南山喊话香港做检测的时候俨然一个集结号,很快中央就派出驰援队伍帮香港做了“普及社区检测”,完成了接近180万人次的检测。然而,目标终于确立了,如何做到,这仍然是港府人心未齐的一个难题。

11月27日,特首林郑月娥发表了一篇网志,仔细读读,内藏玄机。

(摘自27/11/2020 行政长官网志——“香港并不差,是邻居的成功让我们沮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自27/11/2020 行政长官网志)

这一段尤其值得翻译一下,特首指出,短时间做全民检测涉及科学依据、成本收益、以及是否切实可行的问题。这就说明,首先,特首不相信全民检测是科学的,另外耗费太大人力物力成本,还不如她正在做的“须检必检"加“应检尽检”再加“愿检尽检”策略。换句话说,清零是想清零,但是难做到,真要做到需要所有香港人四周时间禁足在家又如何,机场继续还有病毒来。那么,小贾只想请问,前面那句,谈累积的检测量又有何意义?

文章是以一个充满希望的愿景做结尾的——很多疫苗都有进展了,虽然一般相信它的普及尚需时日(言下之意是,说不定我很幸运,疫苗比预想更快普及呢,而这个才是我相信的清零之道)。

要做到清零,特首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企业都有KPI,政府管治也应当以目标为导向,现在在大领导的鞭策下,港府终于痛下决心树立起了一个不带deadline的KPI,也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条憋屈的抗疫之路呢?

香港曾在五六月份清零过疫情,但今时不同往日。首先是季节不同,科学家已经反复证明和警告了新冠病毒在冬天是会肆虐的。其次是市民也已经不同,可怜的香港市民从二月份至今天天离不开口罩,早已经陷入了抗疫疲劳。曾经唯一的优势——对SARS前车之鉴的恐慌也都业已消费殆尽。除了大家司空见惯的香港机场漏洞、隔离漏洞等千疮百孔的抗疫措施以外,小贾认为还有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一、万恶的现金

香港是一个离不开现金的城市。当内地早已实现日常电子化交易的时候,香港依然是“现金为王”,时至今日能用八达通的的士都难得一见。而一张张纸钞和一块块硬币就成了病毒传播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效率低下的法律框架研究

港府常常把自己套在法律的条条框框里面无法自拔,你可能不下百次听到特区政府正在研究这个正在研究那个,小贾确实去看了599C/D/E/F/G等相关文件,非常佩服里面的规章条款之详细。然而,研究这么多“唔等使”的东西,是否常常贻误战机呢?

三、消失的问责制

常有内地朋友说,按内地的标准,你们那谁谁谁早被炒鱿鱼了。实际上,内地也是这么执行的。问责制的威力在于使得当政者全盘考虑,谨小慎微,为人民负责。而这一点,在香港官场消失殆尽。

原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曾经是上届政府民望最高的官员,与这一届如同冰火两重天。港府官话常常无主语,没有主语你就不知道谁是负责人,总觉得事情能自动完成似的。同时游花园也是官话必备技巧,有记者问如果市民说没有智能手机不能扫安全出行的二维码怎么办?小贾算了一下,某局长兜兜转转讲了五分钟都没有答到这个问题,这就是香港的为官之道。油腻得让人无法直视。

此外,港府官员热衷于用“不排除”语句,比如不排除推行更大范围的检测,这样的话像是恐吓病毒的,可惜病毒不听人话。而这样的句子,通常也都是“正确的废话”,比如,“不排除小贾会成为世界首富”。而“不排除”干啥的程度,是比“可能”还要更低的。现在病毒大兵压境,正常有担当的领导应该是说“我们将进行更大范围的检测”,而不是我们不排除要这么干(病毒你怕了吗?)。

四、意识形态之争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常被坊间称呼为“陈姑娘”,这在粤语是护士的称呼。陈局长在港大做教授之前是护士出身,而香港医学界本就爱论资排辈。若是走入手术室,你什么时候见过护士指挥医生呢?因此,食物卫生局的政令不通,使得香港医学界常有奇葩言论的出现。

五、政治路线之争

在港府层面的政治路线之争就更显致命了。有报纸专栏文章指出,表面看,清零与否是抗疫目标的分歧,但背后牵涉的却是更大的“政治路线”之争。港府内部不相信内地抗疫成绩的大有人在。而清零一派认为政府一直不愿意在清零上努力尝试,根本原因是“港府根本没有打算与内地恢复通关”。

一些XX分子对此莫不暗中叫好,因为可以继续名正言顺地和内地隔绝往来。因此,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奇观,特区政府在9月18日的公报中指出,政府当前的工作重点并非彻底消灭病毒或达到持久零感染,而是把防控疫情和管理感染的工作,纳入成为社会日常运作的新常态。特首和陈局长都在不同场合表示病毒会长期与我们共存。直到11月初的北京之行,两位的说法才有所改变。

六、理论指导实践

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在报纸上阐述过港府的抗疫策略是“张弛有道”,它还有一个非常洋气的翻译,叫做“Suppress and lift”,简而言之就是鱼与熊掌都想兼得,既尽量保持低疫情水平,不耗费大力气去清零,又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在防疫方面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应症就诊”,也就是有发现病症了就去看。这才八九月份气温较高的时候都相对有效,毕竟病毒活跃度本身不足,香港经济也恢复了一点点元气。但到了现在,不以恢复内地通关为目标,搞点新加坡旅游气泡小打小闹,那就只能葬送了市民一年来的口罩战争成果。

欧美的抗疫早已被验证失败,而港府的做法不与内地看齐,“胆大胆细”担心没有内地街道办社区中心那样全方位的动员能力,又不愿接受内地医护支持,担心香港医学界长远饭碗不保。归根到底,都是在政治上未完全“融入”内地,并且跟内地刻意“保持距离”,这可以说是现届政府抗疫工作未能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如何破局?

解铃还须系铃人。香港要做到全面检测只有特首一人能做到,特首要是有决心短期清零,就需要向中央求援,在援军抵达之前,全力填补好输入和隔离漏洞。

香港各界都在呼吁全民检测,舆论的造势或将在失业率再次攀升时达到高潮。目前的民怨四起都是一种势能储备,终将为内地增援奠定良好基础。

执行停工停产和全民禁足令一周,完成检测的人还可以奖励五千元,“小黄人”基因数据再宝贵,也会对港币低头。这样派钱,既能纾困,又能带来积极效果,比奖励中招者高明得多。

机场闭环管理,征用跨境巴士,做好机场人流引导,不可让国际旅客自行离开机场大楼。

酒店严格隔离,征用特定酒店,酒店隔离不可探访不可离开,要用鼻咽拭子方式检查,不可依赖旅客自取口水。

严惩隐瞒行程患者,对个案病毒的溯源是全社会的大事,不管鸡鸭,所有患者都应当毫不保留提供患病前的行程,杜绝无源头个案。

说了那么多,最怕明天一起床,看到陈局长突发奇想:防疫政策新突破——餐厅每桌限三人!

(完)

封面图来源:香港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