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财经》年会2021”上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逐渐压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这个红极一时的互联网理财产品,终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19年以来,银保监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代表出来宣布剩余运营的P2P平台数量,将之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成果:2019年9月末,462家;2019年末,248家;2020年3月底,139家;2020年9月末,9家。直到2020年11月底,数字归零,宣布取得胜利。

然后,无论是对从业者还是投资者,这个归零不仅有点像皇帝的新衣,背后更是无数人的尸骨。

P2P十年兴衰史

2005年,英国诞生了一家互联网平台,名叫ZOPA,主要业务是通过网络撮合资金出借方与资金需求方。由于其英文为peer to peer lending(点对点网络借款),国内就将这种网络贷款平台简称为P2P。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在上海成立,借鉴了国外的无抵押无担保的纯线上模式,让投资者认识了P2P网络借贷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陆金所上线,为国内首家拥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P2P行业初步发展,从2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

2013年是P2P狂欢年,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代表进入快速增长期: 年底,平台数量达到800余家,总借贷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2014年之后,P2P平台数量一边增长,一边频繁“爆雷”,数量达到了顶峰6618 家。

2015年,P2P行业爆发了第一次倒闭潮,超过1000多家平台倒闭。其中涉及90万人的E租宝事件成为当时的典型案例。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基本法”,P2P行业正式告别“无监管”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公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监管机构开始加强监管。

2017年,头部P2P公司陆续在美股市场上市,成了国内P2P落日的最后余晖。

P2P借贷余额压降

2018年,P2P纳入银保监会监管,业内也随即掀起爆雷潮。

2019年,监管陆续发布各类监管办法,各个地方政府也相继采取严厉措施对辖内P2P机构进行清退取缔。

P2P借贷人数持续下滑

2020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让不少仍在坚守网贷的大平台资金流动性出现紧张甚至断裂,这个红极一时的行业终于走向了死亡。

一将功成万骨枯

从野蛮生长走向覆灭,P2P模式从为大量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又急需资金的人群提供帮助这一普惠金融的初衷,走向了人人喊打、被称之为社会最丑陋的、最恶心的、没有责任感的放高利贷的老鼠会,其背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游戏当中,没有一个赢家,全是输家。

对于普通投资者,无疑是受损失最惨重的,成为了最大的输家。由于存款利息低下,缺乏有效的投资途径,P2P行业大于10%,甚至15%以上,还宣称“保本保息”的固定收益,让不少投资者为之心动。400多万投资者将辛辛苦苦积攒的钱投入到这个高息保本的新理财方式当中。根据调查数据,地雷阵中,只有不到4成的人能够幸免于难,全身而退,而大多数人无可避免地成为了牺牲品。从借款金额一万以下的工薪到十万左右的中产再到一百万以上的富人,老百姓用全部身家填写了P2P这部血泪史。而现在,尽管官宣的胜利时刻已经到来,大量遭受损失的投资者还在苦苦讨债,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追回损失的希望非常渺茫。胜利与他们没有一毛钱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资人吐槽

对于很多P2P网贷平台的创始人来说,也成为了了输家,从在刀尖上行走的吃螃蟹尝试者到身陷囹圄和背负骂名的犯人,基本赔上了自己的一生。前期想要捞金的风投机构,钱也打了水漂。

对于监管者,从2007年至2016年8月,在将近9年时间里,P2P网贷在中国的发展没有受到任何监管,但也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则出台。而随着爆雷平台的增加,监管失去耐心,一刀切“运动式”的风险整治活动成为导致P2P平台爆雷的重要诱因。

结语

一场大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就此成为尘封的历史。官宣的胜利,我们自然为之振奋,但这场狂欢背后的大量普通民众还在苦苦支撑,这场短暂的盛宴不该让他们沦为牺牲品。所以,在宣布P2P平台归零后,希望各方能尽力帮助投资人挽回损失,这样P2P才能算是有一个更好的谢幕,才能称之为一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