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通讯员 徐志刚

“参观的人,马上到了。”

“哎呀,门口怎么还放着两个纸箱。”

钟伟明麻利地把箱子搬进厨房,虽然去年退休了,但他还是把大运河边的拱宸桥水文站当成自己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休老人钟伟明和他运河边的小木屋

从1988年来到这座小木屋起,365天,包括除夕夜,他都在这里度过。

今年,拱宸桥水文站诞辰100周年。

今天(11月29日),老钟作为老站长,来参加杭州市林业水利局举办的“京杭大运河百年水文联盟活动”。

活动的参观环节,就放在自己生活、工作了33年的地方,桥西直街上的小木屋——拱宸桥水文站。现在,这里也是杭州水文水资源科普展厅,免费供游人参观。

1】365天相濡以沫,33年不离不弃

清晨,8点还差一刻,与杭州其他区域的喧闹和忙碌相比,桥西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仿佛才苏醒没多久。

沿街的商铺大多还没开张,偶尔有几个行人匆匆路过,也是早起晨练的当地居民。

以往这个时刻,钟伟明早就做好了准备,作为拱宸桥水文站站长,他每天都会独自来到雨量观测场观测水文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三十余平米的露天观测场,仿若一个小天地,整齐排放着4套水文测验设备,从人工测量到自动测报,有新有旧,鉴证着水文历史的发展,也记录着钟伟明33年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水文监测,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

比如,运河沿岸码头的高度,如何设置才能让货船装卸更省力,下雨天又不淹水,这就需要水文数据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的新安江水库泄洪,到底开多少孔才不会影响到杭州,也需要下游,比如拱宸桥水文站提供数据,提前进行研判。

过去,搞水文监测,像统计雨量的工作,都是人工操作的,一天的雨量是从早晨8点起计算。

并不是工作人员偷懒,不愿意半夜起来抄数据,只是大部分水文站都在偏远地带或深山老林之中,夜里时常有野兽出没,天亮出门才能保证安全。

下雨天,从早八点到晚八点,钟伟明每隔3小时要手工抄录一次数据,并第一时间反馈给市水文站;即使是不下雨的日子,也要早晚各一次,手工录入数据。

测雨量的工作,365天一天都不能停,哪怕是除夕夜,钟伟明每年都是在站里度过的。

特别是汛期,水文站里值起班来,经常三四天没日没夜连轴转,回不了家。

有的时候,身体实在吃不消病倒了,钟伟明的爱人洪琼就会来帮忙,这么多年夫妻相守,洪琼也学会了丈夫如何观测水文,帮他做完他该做的事。

现如今,已经快退休一年的钟伟明,还是习惯来这看看,抚摸这些曾经并肩的“战友们”。只是当有熟人路过,笑他又来怀旧时,他才会露出年青时同样腼腆的笑容,解释:“没有,没有,我只是路过看看。”

2】三十而立,立在了破破烂烂的运河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推开窗就是大运河,推开后门,眼前就是拱宸桥。

沿着屋后的河埠头,走到小屋下的河堤,就是水文站的监测断面。

拱宸桥水文站是杭州主城区非常重要的站点,这里的数据,直接指导着有素有“龙吸水”之称的,杭州三堡排涝泵站的开启和运行情况。

河堤上的石砖,刻着拱宸桥水文站的警戒水位2.70M,保证水位是3.20M;还有历史最高水位,99630洪水最高水位3.83米,2013年菲特台风最高水位3.64米等等。

当拱宸桥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三堡排涝泵站就会开启排涝,超过保证水位时,三堡的排涝机组将会火力全开。

在没有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年代,这些水位数据,都是水文工作者冒着风雨,抱着沉重的监测工具,实地操作得来的。

像每次运河流量、流速等水文数据的监测,钟伟明和同事都要抱着十几斤重,类似秤砣的工具,跑到附近的登云桥上,在河道最中心的位置放下“秤砣”进行测量,特别是汛期,经常冒着狂风暴雨,大半夜地搞监测。

然而从事这份艰苦的工作,钟伟明总是充满了热忱,无怨无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29岁的钟伟明结束了8年桐庐高峰水文站的驻站,3年省水利干校陆地水文专业的进修,被安排至杭州市区的拱宸桥水文站工作。

站在而立关头,钟伟明独自面对沿线破旧的平房,守着这条当年发黑发臭的运河,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他却毫无怨言,

近十年偏远测站工作培养了他的坚毅和朴素,365天以站为家,每天准时测报,甚至在生病发烧的时候都硬扛着测量,一次都不曾落下。

3】四十不惑,在坚守和离开中犹豫徘徊

转眼到了1999年,这十年,杭州启动了运河综合保护工作,水文工作更多融入到了城市建设中。这十年,钟伟明也度过了结婚生子的重要人生阶段,更多开始思考起自己的未来。

90年代掀起的下海潮,让钟伟明身边的一部分朋友率先富了起来。他们开着私家车,住起大房子,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人看中了钟伟明的踏实肯干,希望他辞职下海帮忙,有的甚至愿意直接给股份。

巨大的诱惑冲击着钟伟明曾经平静的心,一边是十多年来稳定的工作和心爱的事业,一边是比工资高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收入。

到底该走向哪边?钟伟明第一次遇到了艰难抉择。

那段时间,每当夜幕降临,钟伟明总会一个人沿着运河一圈一圈地转,转得满头大汗。然后坐在河边的石坎上,听听运河水在微风中轻扣驳坎的声音,摸摸泛着青黑色的石砖,直到心情慢慢平静。

一天、两天、一个月,钟伟明以不回应的态度回应着朋友们的邀请。有些朋友明白了他的心意便不再强求,但更多的朋友则认为他们的好意被当做了驴肝肺,一气之下和他断了来往。

因为钟伟明没办法告诉他们,在运河边静坐的那些个晚上,他仿佛听到了河水的呼唤声,这个声音告诉他,这里需要他,而他也需要这里。

4】五十知天命,意外受命,重新上岗

2013年,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中。

此时,运河杭州段随着截污纳管系统的使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水变清,边上的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发展起来,桥西板块成了杭州宜居的慢生活区。

这一年,钟伟明53岁,他搬进了运河边的新房子里,真正扎根在了运河。

同年,为了更好地融入历史文化街区,做强水文宣传,杭州市水文总站对拱宸桥水文站进行了彻底改造,新建了水文水资源科普展厅,从此,水文不再只是水文的水文,水利的水文,更是城市的水文。

展厅建成后,需要一名日常运维管理人员,于情于理,都是钟伟明最合适。就这样,钟伟明又扛起了展厅的管理责任。

对于长期埋头苦干的钟伟明来说,这着实是一份不小的挑战。

一年3万余名参观者,60余个参观团队,不计其数的讲解,让50多岁的钟伟明不再羞涩于自己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的磨炼加上过硬的业务知识使他的讲解愈发纯熟。

5】六十花甲,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心

2019年,钟伟明领到了杭州市林业水利局颁发的三十年贡献奖牌,过去的种种仿佛历历在目,转眼却要退休了。

当他离职整理资料的时候,赫然发现,三十多年积累的拱宸桥水文资料,足足有十几大箱,近400斤。这些资料为运河的蝶变和城市的发展默默做着支撑,也许无人知晓,却功不可没。

原本打算退休后,好好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当看到这些资料的一刻,钟伟明突然兴致索然。

去旅游了两次,总觉得若有所失,反倒是回来后每天绕着运河边走走,跟多年朝夕相处的邻居们聊聊天,再到科普展厅和水文观测场转转,觉得分外充实。于是,也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2020年,恰逢拱宸桥水文站设立100周年,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准备以此为契机,拟联合京杭运河四省二市14个百年水文站,组织一次京杭运河百年水文创联盟活动。

当钟伟明被告知这个消息以后,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希望能够作为亲历者加入到活动筹备中来,并提供了很多点子和建议。

在诗人眼中,运河和拱宸桥有着历史和时间的叹息;而在钟伟明眼中,运河和拱宸桥是他年轻时的奋斗,中年时的坚守,现在的寄托。

如今,钟伟明的职业生涯虽然已经结束,可他的水文事业仍在继续,女儿受他影响,也从事水务工作。

钟伟明还笑着说,等有了外孙和外孙女,一定会经常带着他们到运河边走走,因为这里不仅河流秀美,充满灵气,两岸古色古香、环境雅致,而且这里还有着她外公大半辈子的故事,和运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