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

素描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天才画家

从不盲目崇拜和模仿别人,

也不参与

任何艺术流派和组织;

他的创作不仅在

人物肖像、素描、人体、风景、静物方面

展现出大师的风范

而且在建筑、雕塑、版画、木刻及陶瓷方面

也展露出不凡的才华

即使许多年后的今天,

当我们把美术史上的

所有优秀素描作品

在脑海中粗略过一遍之后,

你仍会发现深深地留在自己的印象中的,

也还会有他的素描。

我们常说,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

对于油画家来说,

他的素描造型方式

与其油画语言大致是吻合的,

他却是一个例外。

我们从他的油画中,

看不出他的素描风格的明显痕迹,

从他的素描中,

也想象不出

他的油画作品会是那样的面貌。

他的素描

是他的艺术观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他是20世纪杰出的素描大师,影响几代中国画家

他就是天才画家

尼古拉·费欣

年轻时

对于油画的艺术追求

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色彩的和谐鲜明和浓重厚实;

二、个人化的表现技巧。

这种追求也

是他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

在题材的选择上,

他放弃了

导师希望他往历史画方面发展的想法,

选择了对肖像画和风俗画的研究,

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

使他成名的

第—件肖像画作品《紫衣夫人》

(又名《无名女士肖像》),

1908年在慕尼黑

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小金奖。

紫衣夫人

102×79cm 布面油画 1908年

1914年费欣创作了

《瓦丽雅·阿多拉斯特卡娅肖像》,

洁净珍珠般的色彩,

完美的现实主义形式

都表现在这幅作品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丽雅·阿多拉斯特卡娅肖像》

作品画得柔和、精练、和谐,

就其艺术性而言

完全可以和列宾的《蜻蜒》、

谢洛夫的《少女和桃子》相媲美。

尼古拉·费欣

(1881—1955)

俄裔美籍画家,列宾的学生

一个身在异国的孤独破壁者

自画像

66.7×64.2 布面油画 1920年

1

傍着伏尔加河畔,有个城市叫喀山,

喀山有个很有趣的小名——煮锅。

然而,这个叫煮锅的地方,

一点也不像蒸煮的热锅,它冬天比莫斯科更冷。

费欣出生在这里,三岁时被冻出一场大感冒,

因此患上了大脑炎。但没留下什么后遗症。

好在煮锅夏天温润干燥。

费欣的父亲是位快乐的木雕工和镀金匠,

在一个木雕镀金包工队工作,

他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带着童年的费欣,

一起跟包工队,到远近不同的地方闯荡。

《卷心菜收获的季节》

整个包工队的人都很单纯快乐,

都是凭手艺吃饭的善良艺人,

他们手艺精湛,替教堂装修圣像和壁画,

完成那里的雕刻工作。

费欣跟着他们走遍了

伏尔加沿岸的市镇和农庄,

他深深地热爱着那里的人民、湖泊和森林。

开明快活的父亲是费欣的启蒙老师,

父亲知道儿子得过大脑炎,不能过多用脑,

他便极力赞赏儿子的绘画和木雕手艺,

一心想让儿子跟圣像画师学艺,

不用费劲去搞什么学术,当个好艺人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费欣的一生,在油画、素描、水彩,

以及建筑设计、木雕、陶艺、印刷设计、舞台设计,

等应用艺术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

怎么能不说是得自于父辈广阔的艺术熏陶,

和宽囿的身心关爱?

费欣的童年和少年,过得明亮柔软,丰富多彩,

充满着爱、快乐和创造,

仅这点,他就比大文学家高尔基幸福多了。

同是出生在战斗民族,高尔基的童年痛苦不堪,

高尔基在外婆家长大,外婆是个善良的妇人,

外公却是神经质又自私的男人。

跟泡在蜜水里的费欣不一样,

高尔基从小看惯了外公的打骂、酿酒、诅咒,

所以,长大后他成了一只风雨中战斗的海燕。

而费欣天分再高,也始终是个内心丰富柔软的画家,

费欣继承了父亲的高情商,

他从小受别人的爱和鼓励,长大了也会鼓励别人。

2

费欣在20岁这个最好的年纪,

进入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

世界著名的四大美院之一,做旁听生。

就是不学美术的人,也知道列宾,

知道那幅伟大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费欣受到了列宾的精心培养和特别关照,

偶像的温暖体贴让他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在学院就读的8年里,费欣成就非凡,

几十幅素描写生和小油画作品参加了展览或被杂志发表。

《婚礼》使他获得了阿·库因芝奖金,

《菩提树下的妇人》被美术学院博物馆收购,

他成了人们眼中的天才画家。

当费欣在喀山美术学校成了别人的老师,

他做得不比父亲和列宾的行为差多少。

他教学很认真,上课时穿得朴素繁洁,

嘴里经常叼着一支雪茄,

默默地从一个画架走到另—个画架旁,

特别专致地观察每个学生的习作。

哪位学生画得好,他就会靠过去,

对他说:“您的画,依我看,很不错。”

然后便拿起铅笔和画笔热情严肃地修改画面。

先认可、鼓励,后纠正,

这是一名老师最基本也最高级的炼金之术。

他对学生倾囊而授,表现得单纯又温暖,

常把自己的画架和学生们的摆在—起,

与学生—起画模特儿,便于直观有效地示范。

晚上大家坐在画室里,费欣就像换了个人,

他与朋友和学生们热情地高谈阔论

说著名画家克拉姆斯克依、列宾、谢洛夫,

谈起西方画家荷尔拜因、伦勃朗……

M·T·采帕洛娃肖像

103.4×103.4 布面油画 1906

费欣这样和他的学生谈现代派:

“你们不要听他们的,

不要离开自己正确的道路。

那一套是赶时髦的东西,今天穿窄裙,

过几天又要穿肥大的,你们不要学这个,

这是把自己引向虚伪的道路。”

阿·米凯希娜

88.9×76.2 布面油画 1923-1925

3

然而,一个高情商的绘画天才、好老师,

永远成不了一个善于交际的世故之人。

所以,费欣不应该糊里糊涂地离开祖国,

去向遥远而陌生的美利坚。

异乡这个词,在他的一生里,

隐藏着多少迷途和悬崖。

究其原因,费欣一生栽到了遇人不淑上。

1913年在喀山时,

他娶了一位喀山富豪的女儿亚历山德拉为妻,

翌年便生下了他们的女儿伊雅。

渐渐长大的孩子使菲钦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孩子天使般的笑靥动人可爱,

也激发了他更多的创作激情。

初时也过得不错。

但妻子在喀山就与美国煤炭大王斯梯马尔,

有了莫名的联系。

就在这期间,大饥荒发生了,

而他又得了斑疹伤寒病,肺结核也加重了。

所有这一切迫使他变得消沉,

在友人和妻子的劝说下,

他同意了移民到纽约。

阿辽沙·采帕洛夫肖像

31.5×34 布面油画 1904

刚到纽约,他就被告知,

妻子让全家陷入残酷的债务中去了。

于是在中央公园的小屋里蜗居,

整整奋斗四年,

他才从债务的重压之中解脱了出来。

在纽约那震耳欲聋的嘈杂声中,

这个天才画家常常茫然发呆。

他受聘在纽约艺术学院教授绘画,

因不适应环境,仅支撑了一个月就放弃了。

1926年费欣肺病发作,

迁居到美国西部小城达奥斯。

也就是这一年,

在俄国,费欣的导师列宾也在怀念他,

在回答谁是当代最天才的画家时,

列宾毫不犹豫地说:“费欣!”

阿列亭德拉在伏尔加

50.8×40.6 布面油画 1912

4

迁到达奥斯之后,对于让他陷入不幸的妻子,

这个心地单纯又柔软有爱的男人,

这个天赋奇高又勤奋的画家,原谅了妻子。

然而不安分的女人,心比蒲公英还轻浮。

事隔10年,妻子又被一个诗人勾引,

她梦想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

与一个20多岁的人同居。

妻子抛弃了费欣和女儿重建了新的家庭。

因为忧愁,历来有一夜白头的说法,

那么,费欣一定是这种故事的最好证明,

因为在变故中,费欣以极短的时间老了不止10岁,

他面色上突然增加了那么厚重的沧桑感。

他不想在原地被压抑成疯子,决定换个环境,

于是他和女儿迁居到加利福尼亚。

巴厘姑娘

50.8×40.6 布面油画 1938

在二战来临之前,

他带着女儿作了一次亚洲旅行。

旅行实在是个治愈心灵的好法子,

不论是在旅途中还是在加利福尼亚,

或是在达奥斯山和印第安人在一起,

费欣都创作了许多美妙的油画肖像和风景。

其实,成功一直陪伴着他,

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美国人在报刊上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想看到奇迹,

那就到费欣的展览会去吧。

但再大的成功,也让费欣停止不了思念祖国。

思念他的伏尔加河,

思念他的出生地,

思念他的美好时光,

思念他的导师和学生,

思念他熟悉得像母亲一样的祖国氛围。

冲洗

236×329cm 布面油画 1911-1914

穿淡紫色衣服的女郎

76.2×63.5cm 布面油画 1938

他的画技,一直飞翔着高歌前进,

展现了一个伟大画家的惊人天赋,

然而,他对祖国的思念却一直匍匐着,

扎在心底盘根错节永不停歇,

在他心中,喀山的炊烟最美,擦上一层就是仙境。

1946年二战结束后,

他一直想知道自己祖国是如何重建新生活的,

他在信中写道:

你们大家在我的祖国完成了最伟大的功绩,

为此赞美和荣誉是归于你们的。

他对自己走过的道路下了这样的结论:

“搞艺术的人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

一个人的整个精神基础在儿童时代开始奠定,

并和周围环境一起成长直到老死。

在异国他乡你只是肉体上的存在,

因为经常处于孤独中的人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

妇女肖像

60×47.5 纸板油画 1900

格·阿·斯洛勃沙尼诺夫肖像

79.5×60.5 布面油画 1914

没错,他的精神基础就是从童年奠定的,

因为活在爱里,他从小就有美好鲜明的座标。

后面的多少磨难都不能改变他的心性,

这一切,在他的作品里一一展现。

他的用笔,散发着极为清润的光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

一天比一天的生动鲜亮,生机勃勃。

他将自己的绘画理念坚持到终老。

1955年10月5日,

罗斯——安赛罗斯通讯社发了一个简讯:

俄国画家尼古拉·费欣去世,享年76岁。

现在,他留世的作品很少,

很多都毁于战争和移民中,或遗失在国际画展中,

他后期的作品多存于私人手里。

费欣的大半生,脱离民族,远离故土,

如一面在风中停不下来的幡,

在异乡美利坚走完了他的艺术之路,

在俄罗斯美术史甚至世界美术史上,

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谁能不说这是一场浴火的涅磐之道?

姑娘肖像

55×60 布面纸板 1910

5

费欣迁居到达奥斯以后

对美国印地安人

与这里的风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达奥斯在海拔4011公尺的惠勒峰下,

常年可见山顶覆盖着白雪,山下气候温暖,

森林绵延,湖泊清澈,作物丰盈。

巨大盆地披覆着绿色牧草。

费欣有心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度过余生。

他在圣彼得堡修习过建筑设计和剧院设计。

他决定为自己建筑一栋完美的居屋与画室。

费欣开始了十分忙碌的生活,

每天他花一定的时间画画,然后就营建他的房子。

他的设计揉合了西班牙、印第安、俄罗斯风格。

他画出速写式的建筑构想图后,

就在画室里用纸板搭出房子的模型。

他没画具体的施工图,

因为构思的一切细部都在他的心中。

在俄国,斧子的作用很重要,

使用斧子可以造出整栋房子,

也可以雕出一把汤勺。

费欣使用斧子家学渊源。

他的父亲当年开木工作坊,

曾为东正教教堂建造天花板,

用木雕装饰出华美的拱顶。

在父亲的作坊里,

费欣受到了完整的木工训练。

他13岁时设计的一个神龛

曾得到十个卢布报酬。

1933年费欣离婚以后,

前妻亚历山德拉仍然住在这里,

直到1983年去世。

1979年12月31日,

这一建筑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建筑遗址。

1981年开始,她女儿伊娃在此成立了研究所,

以纪念父亲,并向游客开放了部分房间。

2002年伊娃去世后,

她的女儿和女婿

将房产卖给了达奥斯艺术博物馆基金会,

博物馆就此成立。

卧室,里外全部出自菲钦之手

他在造房子的时候

雇用了当地的劳动力,

门和窗子是俄国式的,

费欣在自己的房子里使用斧子

雕琢出门框、柱子、窗框、栏杆、椅子、床,

甚至檐外木雕的装饰。

他先在木头上凿出肌理,再用手工雕刻造型,

制作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作品。

每一个纹理的雕刻,都能看得出他深沉的乡思。

费欣的木质家具

和拼花壁橱都用蜜蜡打磨上光,

保存原木本色和纹理。

大气的布局,朴素的色调,

稚拙中透出无比的精致,

一切都美轮美奂。

时间总无情, 1955年10月5日,

费欣在美国洛杉矶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嘱咐唯一的亲人

——曾经的“小宝贝”伊雅,

将留在俄罗斯的作品捐赠给政府,

并把自己的骨灰运回俄罗斯,

埋葬在家乡喀山。

费欣在美国

走完了他的艺术之路。

脱离民族传统,远离故土,

对他来说无疑是场悲剧,

但他的艺术成就

在俄罗斯美术史上

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画家的母亲 帕·勃·菲钦肖像

48×39.8 布面油画 1916

6

费欣画画

不喜欢用单一的艺术表现手法,

那散发着光彩的绘画,

带有激情短促的笔触

和多层次粗糙的表面

是他长期艺术积累的结晶。

一旦需要他就采用透明颜色调整色调的办法,

他用一层薄薄的颜色罩在另一层上,

这个技法并不比17世纪西方人逊色。

画家之妻肖像

48×39.5 布面油画 1910

特别欣赏的是

费欣的油画采用的是直接画法,

画布底子做得很好。

布对油的吸收性很强,

这样一来油画就干得快。

费欣画画多先画素描小稿,

然后上色做稿样布局,

确认后再制作成 巨幅大型油画。

卡蒙茜塔

50.8×40.6 布面油画

这种严格的绘画步骤

来自于传统的列宾美术学院。

他很擅长用刀刮和大笔触

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给人畅快淋漓之美感。

有时他用宽阔的笔触,

利用白画布的亮光和特点画画。

他善于探索白色和黑色的细微差别,

他喜欢使用“调色板加画刀”的技术。

曼陀林演奏者

78×45.7 油画

美尼库莱女士

72.4×67.3 布面油画 1917

米荷·芭尔杜科娃肖像

51×47布面油画 1911-1914

拿着玩具的曼纽丽塔

40.6×33 布面油画

妮娜

30.5×25.4 布面油画

年轻妇女肖像

52×48 布面装裱在纸板上 1916

萨波日尼科娃肖像

54×50.5 布面油画 1915

萨波日尼科娃肖像

55×51 布面油画 191

少女 53.3×53.3

布面油画 1923

塔·阿·波波娃肖像

39.8×51.5 布面油画 1917

画家之父 162×96 1918

着农家短衫的伊雅

63.5×50.8 布面油画 1933

亚历山大·斯蒂恩肖像

45.7×35.6 布面油画 1949

印地安女孩

51.1×40.6 布面油画

姆格曼特凡捷娃肖像-24.5×23.5cm-1912

女儿肖像-23.8×29.5cm-1917

肖像-88.9×114.3cm-1912

科努丽娜肖像-71×71cm-1917

克采卡肖像-57×53cm-1912

布尔留克肖像-1924

列宁肖像-123×142cm-1918

有篱笆的冬景

22.5×29.5 布面油画 1910

素描速写

费欣素描特点主要体现在

他的富有个性的线的运用

以及线与体面的结合。

他用的线条流畅挺拔,明确肯定,

常常用线的锐利的一侧为外沿,

另一侧则辅以

粗糙的深色或灰色调子为内沿,

外沿一侧担负着形体的力度,

内沿则显现出形体的结构与厚度。

这种流畅锐利的线条

统一着整个画面。

费欣的素描人物性格鲜明,

表现手法的统一

并不妨碍他对人物个性的表现。

他所使用的工具一般是

木炭、土纸、白纸、灰纸

及必要时使用的白粉。

这些材料

在费欣的笔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费欣的素描本身

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作品。

十分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

这样一位大师,却在美术史上

几乎被人们完全淡忘了。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费欣最终会被人们

承认并得到它应有的艺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