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卷诗书一窗月

每天七点,为你读诗

诗词曲赋,名著散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元节。一个逐渐被遗忘的节日。

《中华风俗志》中说: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次与已故亲人告别。

这一天月圆如昼,可人间只剩别离,因为人总是要分开的,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今天是下元节。

中国人讲究“天、地、人”三元一体,分别对应上元、中元、下元三节,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唐尧赐福;

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虞舜赦罪,十月十五,下元节,则是水官大禹解厄。

上元节和中元节知之者甚多,而下元节,却在渐渐被遗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起/

十月小阳春,下元解厄运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而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下元节也就被认作是水官解厄的日子了。

三官大帝又被分别对应于尧、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闻名的大禹王。

十月十五这天是“水官”的生日,传说这一天“水官”大禹会降临人间,巡查人间善恶。

这一天,他倾听人间疾苦,把那些伤心的、难过的、困苦的、悲哀的事,依次分类,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在这一天,道观也会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很多道场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节/习/俗

十月小阳春,下元解厄运

饮食风俗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

“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

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

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

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

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

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十月小阳春,下元解厄运

现代人都知道上元节就是元宵佳节,中元节就是所谓的“鬼节”,可下元节的习俗,却少有人说的出来。

逝者已去,但生者还要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

下元节就表达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愿望,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既是对生命延伸的思考,更是对生命祈福的祝愿。

虽然下元节起源于道教做道场、修斋设醮的节日。但在民间,人们不仅会祈求下元水官为苍生排忧解难,也会自发地准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们身上流淌着先人的热血,姓氏里传承着先人的历史,品行上更体现着先人们的教诲。如此,怎么能不心怀着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人们常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而下元的到来,不过为了是再一次提醒我们:

在爱的记忆消失之前,请不要和逝去的亲人说永别,因为一别,便是永远,一忘,就是死亡。

去已去,来又来,曾盼故人归;

山自山,水自水,只怕物是人非。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起点驶向坟墓的列车,有的人和你坐几站就会提前下车。而你要做的,就是和他们挥手告别。

或许我们都明白,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可唯有痛苦,才能感觉到彼此活过。

今天下元节,你看天上的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但愿面对生命中每一个别离我们都能学会,说一声珍重,道一声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