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配宁古塔”是清朝时期对罪犯的一种严厉惩罚。这一刑罚往往用于中原地区的犯人,而且发配到宁古塔的人,除非清政府中央特赦,否则至死都不能返回中原。那么这些犯人到宁古塔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是否像人们想象中那么艰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赶路:前往宁古塔的路程就是一种煎熬

宁古塔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面的海宁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哪怕是从最南端的海南岛去宁古塔,乘坐飞机也不用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可以说非常方便快捷。可在交通极其不便的清朝时期,前往宁古塔的路就如同一条地狱之路。

首先清朝政府会把要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先集中在北京,然后再由官差统一押送去宁古塔。从北京到宁古塔约一千四百多公里。因为清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发配去宁古塔的人,大部分时候都是要通过步行的方式走完这一千多公里的路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起到惩罚的作用,清政府规定,发配的犯人每日至少得走五十里,也就是二十五公里的路程,这已经接近普通人一天步行的极限。而且这些前往宁古塔的犯人还要携带一些个人的物品。

清政府规定,这些发配去宁古塔的犯人一路上的伙食由政府负责。但由于各级政府的吃拿卡要,往往这些犯人在赶路的过程中都是饱一顿饿一顿的状态。

从北京至辽宁段的这段路因为地势起伏较小,所以这段路相对好走一些。当离开了柳条边后,接下来的路程对于赶路的犯人来说就更加的困难。

柳条边外由于山岭众多,地势起伏大,很多时候需要犯人们翻越各种山岭、沼泽。除了复杂的地形,赶路的犯人还要忍受各种蚊虫的骚扰。在各种蚊虫当中,最令犯人们害怕的就是白蛉。被这种虫子叮到,全身会肿起各种各样充满血的包,让人难以忍受。

所以在流放宁古塔的过程中,往往很多的犯人无法坚持,就死在了前往宁古塔的路上。

宁古塔恶劣的生存环境

犯人们历经千辛万苦赶到的宁古塔是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的牡丹江市因为有着现代化的取暖设备,加上充足的粮食供给,无论来自哪的人,都能够在此生活。可是在清代,尤其是清代中前期,宁古塔对于这些来自中原的犯人而言就是一个地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宁古塔地处高海拔地区,所以这里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在没有现代化取暖设备的清代,要想在这种低温下生活下来,对于这些来自南方的犯人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清代著名诗人吴兆谦在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便用“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的诗句描述当地的环境。

犯人们来到宁古塔后,不是仅仅的找地方住下来就结束了。他们还要自己耕种才能有饭吃。而且清政府往往要将这些犯人耕种得来的粮食大部分都征收上去。留给犯人们的口粮只有一点点,根本不够犯人们果腹。很多的犯人不得不去采集一些野菜野草来充饥。

除此之外,清政府还给这些流放到此的犯人安排各种的苦役,让这些犯人一年到头都没有几天的时间能够休息。

而且清政府严格限制这些犯人的自由,规定他们未经允许,不得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可以说这些犯人在宁古塔地区,过着如同俄国农奴般的生活。

因为宁古塔距离边境较近,一旦边境爆发战争,这些犯人还要参与到战争当中。例如康熙时期反抗沙俄的战争中,就有不少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参加。

不同出身犯人的不同待遇

并不是所有的犯人在宁古塔的生活都非常困苦。按照清朝的规定,流放宁古塔的人大体分为为奴和当差两种。当差一般情况下是到宁古塔地区充当驿站军士、水手或者给宁古塔地区的官庄种地。这些人往往享有一定的自由,以及清政府提供的部分生产资料。

为奴是比较悲惨的一种形式。因为清政府要保证东北边疆地区满洲兵的战斗力,不让他们从事其他的生产活动,因此会将一些犯人作为奴隶赏赐给宁古塔地区八旗兵,也就是清朝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给披甲人为奴“。

八旗兵丁往往将这些奴隶视为自己的私产,动不动就虐待他们,不给他们提供充足的食物,甚至将他们随意买卖。这些人的后代往往也会被视作奴隶,重复自己父母一辈悲惨的命运。

总体而言,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上,是当差高于为奴。

有一些犯人由于掌握有各种技能,在宁古塔地区不仅不会遭到当地八旗兵欺压,反而还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例如流放宁古塔的文人以及官员,因为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备受宁古塔当地官员的青睐,他们往往会聘请这些文化人当自己的家庭教师,教自己的儿女读书识字。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便是清初流放到到此的吴兆谦,因为备受宁古塔将军器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还要闲暇时间和自己在宁古塔的官员吟诗作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在得到宁古塔当地官员的允许下,在宁古塔地区做起了买卖。例如流放到宁古塔的绍兴人杨越,因为善于经商,在宁古塔地区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了宁古塔的一大富商。

当然能够在宁古塔地区过上衣食无忧生活的流放犯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流放到此的犯人过着还是极其凄惨的生活,甚至被折磨致死。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流放宁古塔的犯人逃亡。多的时候甚至有超过百分之六的犯人成功逃亡。虽然清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惩罚逃逃亡的犯人,但依旧无法彻底遏制住犯人逃亡的现象。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政府统治力量的衰落,加上开放了东北的封禁政策,大批的汉人涌向东北地区,使得包括宁古塔在内的东北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再实行流放这种惩罚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此到1910年的时候,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流刑,流放宁古塔彻底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叶志如:《清代罪奴的发遣形式及其出路》

【民国】赵尔巽:《清史稿》

魏荣芳:《清代重要东北流人文献考》

高艳:《流放宁古塔》

李德新、孙国雁《清代东北流人逃亡探析》

郝素娟:《清代东北流人生存状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