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9年,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所主导的对匈奴的远征开始了,骑都尉李陵负责策应,率5000余人北出居延,其目的是吸引匈奴分兵,以减轻李广利军的压力,李陵连行30余日至浚稽山扎营,逡巡多日后便准备撤军。没成想遭遇了单于30000大军。在匈奴人眼中本来是一场围猎般轻松的围歼战,没想到第一天战斗下来匈奴死伤数千人。单于随之调周边部队前来参与围攻,匈奴人总共80000骑兵。李陵军只得且战且走,匈奴人的追杀持续8日,途中多次交战,双方皆损失惨重。最终李陵军矢尽粮绝,又被截断前路,只得星散突围,途中李陵为追兵所迫,自觉“无面目报陛下”,随后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陵兵出居延及浚稽山的大概位置

浚稽山之战,李陵军几乎全军覆没,仅400余人逃回居延,匈奴人同样代价惨重,综合各种数据,匈奴人死伤过万。李陵军以5000步兵在十余倍骑兵的围追堵截下,且战且走持续8天,而且取得如此巨大的杀敌战果,听起来好像是神话。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李陵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大体了解下当时的技术水平。匈奴骑兵是没有马镫与高桥马鞍等冲击骑兵必备装备的。这意味着匈奴骑兵只能以骑射为主要作战方式,只有少量极为精锐马术娴熟的士兵可以在马上进行冲击作战。在对步兵的杀伤上,这两种骑兵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对西汉的步兵来说。

汉代弩机

为与匈奴骑射部队相对抗,汉军装备了大量的弓弩。就当时的弓而言,反曲复合弓已经普及,匈奴和汉军的制式弓应该没有太大的技术差距。但,步弓手相对于马弓手有一个先天优势:步兵可以用更大的弓和更重的箭,而骑兵由于马上作战的限制,只能利用较为短小的弓。大家都是反曲复合弓,那尺寸规格便决定了杀伤力的差别,长弓重箭毫无疑问更有说服力。另外,为取得更远射程,以在对阵中拥有先手优势,汉军大量装备了强弩,弩的射程与威力比弓箭又要强出一个档次。训练有弩手以合理射击次序进行射击,在火力输出上,弩可以完全不输弓箭手。

第二,汉军与匈奴后的装备上有着代差。武帝时期,中原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钢铁时代,尤其武器基本已经完成了由青铜到钢铁武器的换装,刀矛弓箭之外,部分精锐部队已经列装了铁甲,甚至还有马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军将士复原图

我们再来看看匈奴的情况。往常我们主伙匈奴是游牧民族,是落后的,没有冶铁技术以至于箭头都是骨头木头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考古显示,在不晚于中原战国时期,匈奴就已经出现了冶铁业,近些年出土的匈奴墓葬更表明,匈奴不仅已经装备了铁制兵器,甚至还有铁甲。但出土实物同样显示,匈奴的铁制武器并不普及,因为同时出现的还有相当数量的骨甲与木甲。我们不妨做一个乐观的假设:即匈奴军队做到了半铁器化的装备。那对上全钢铁武器的汉军还是处于极大的劣势的。

同时,李陵的军队装备有大量的武刚车以及辎重车辆。而汉军已经在多年作战中取得了重要的战斗经验。以武刚车和辎重车组成的营垒既能够阻挡匈奴精锐冲击骑兵的突击,又能够作为弩手掩体进行射击,此消彼长之下,匈奴游击弓骑兵实在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直至李陵军“一日五十万矢皆尽”的时候才有机会将之围杀,而且是在叛徒出卖的前提下俘虏了李陵。即使如此,匈奴骑兵也没能对李陵军形成绝杀,李陵被俘后,汉军还是有400多人逃出生天。

汉精锐突骑复原图

最后,李陵军很有可能有一支规模不大的精锐突骑骑兵,即汉军的突击骑兵。突击骑兵在马镫前时代都是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往往会着铁甲,持长兵,善于近身格斗作战。如《后汉书》中有记载,在李陵军被匈奴军包围的第一天,李陵派军队出寨作战,枪戟兵居前,弓弩后居后,在击退匈奴骑兵进攻之后还派部队进行了追击,并且取得了“杀数千人”的战果。理论上只有骑兵能够追击骑兵,再结合战果看,这支追击的部队很有可能就是汉军的精锐突骑。

有突骑,有强弩,有合理的战术安排,有武刚车及辎重车组成的营寨,这是李陵军能够与十余倍的匈奴骑兵周旋八天的原因所在。但总的来说,李陵一战还是非常的非典型的,这样的战场状况确实有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