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秋的周末,相约几个影友到山西平陆县山村采风。奇怪的是这个县叫平陆县,但境内却一点都不平整,在当地有着一种“平陆不平沟三千”的说法。果不其然,我们驱车在沟沟壑壑的乡村道路上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前面的山洼里隐藏着一个农舍,我们就决定下去探望一番。

农舍的门前晾晒着一大片玉米,我们喊道:有人吗?可是四野空旷,无人应答。我们就在周围转悠起来,当我们下了一个沟坡,看见一个中年汉子正在一片菜地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汉子见我们能找到这个地方,感到十分惊讶,热情地和我们拉呱起来。他说,这个地方十分偏僻,过去是个自然村,现在村里人搬的搬,迁的迁,目前就剩下自己一家人了,平时很少有人能到这里,你们能到这里可真是稀客啊。

他一边干着活,一边介绍说自己姓吴,今年58岁,生养了一儿一女,他们大学毕业后都在平陆县城工作,儿子现在成家后,给自己生下一个3岁孙子,老伴这几年就停在儿子那看孙子,自己在家里照顾庄稼和几十只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大叔说,自己当了几十年的居民组长,现在就剩下自己一个居民了,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了,挣下钱都在县城买了房,不少老人也跟着进了城,只有春天和夏天的时候才会回来把庄稼种上,呆上几天,又走了,社会变化太快了,农民都成了“走读式农民”。

来到吴大叔家后,看见这是一个地坑式院落,这种院子就是在平地上往下挖,挖成一个四四方方的一个大土坑,然后在土坑的四周再掏上几眼窑洞,一般阳面窑洞住人,阴面窑洞饲养家禽,整个院子全是黄土构建,几乎看不到一块砖头。这种民居形式据说已经有三千年历史,在山西晋南和河南陕州一带比较流行。

大叔说,自家这个地坑院一共有8眼窑洞,是父亲年轻时候完全靠手工,一铁锨一铁锨挖出来的,听说他一个人挖了一年时间才挖成。在这个院子里养育了他5个弟兄,不过现在其他弟兄都在外有了工作,成了家,早早就搬离了这个老根据地。

眼下坚守这院子的只剩下他和老父亲了,父亲今年95岁了,母亲前年不在了,去世时也93岁了。这几天天气渐渐凉下来了,昼夜温差很大,就把老父亲送到县城的家里去了,计划冬天就让父亲在城里的单元楼里过冬,楼上有暖气,对老年人好。

现在是老伴是照顾小的(孙子),我照顾老的(父亲)。每天早上我骑上摩托车回到家里干农活,晚上赶回城里睡觉,照顾老爸。

院子的南面长了一丛野菊花,大叔说这是他从山沟里挖来的,沟里这花到处都是,原来只栽种了一株,现在成了一片,这花繁殖很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午时分,大叔对晾晒的玉米又进行了一次翻搅,他说今年的玉米收成还不错,旱地玉米每亩能收600斤,十来亩地能收获玉米八九千斤,这玉米能卖1万元,加上绿豆、芝麻、小麦、黄豆,一年也卖不下几个钱,有个3、4万元够家庭开支啦。挣钱多少没穷尽,不过吃的喝的都是自家生产的,不花钱,刚才看见我种的那片菜地,有白菜、萝卜、韭菜、大葱,还有半亩油葵都是给自己自用的。

一上午时间,吴大叔忙得不停,一会儿管菜园子,一会儿晒被子,一会儿翻晒玉米,一会儿倒腾芝麻,他说,秋天的天气短,得趁着好天气把这些农活干完,到晚上还得回到城里照顾老爸哩。看来他不仅是个勤快的农民,也是个大孝子。这正是人到中年的一道生活风景。

后来我们回到车上,影友陈老师说,其实从吴大叔身上也能看出,今后农民都会你变成“走读式农民”,白天在村里,晚上回城里,这就是农村城镇化的影子。大家说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