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有一个书生进京参加科举,可惜考试落第;书生不甘心,无奈盘缠又少,遂留在京城一面做点小生意,一面继续复习,以参加下一次考试;不料,书生屡试不中,但他的生意反而越来越红火;于是书生干脆转行做生意,发现自己真是命里注定走从商这条路:他经营的生意火了300年,期间还得到慈禧的称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年间,安徽省宁国府有一个姓王的书生,家里世代从商,可他偏偏喜欢读书,先后通过了院试以及乡试,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后成为举人;王氏意气风发,于康熙八年(1669),进京参加每三年一次、春季举行的会试;清朝的科举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如果通过会试,读书人即可谋得不错的官职,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为了这次考试,王氏是拼尽全力,满心期待;

可惜事与愿违,他没有中榜,于是一筹莫展,就此回乡没法跟家里人交代,当初父亲就反对其读书、甚至上京赶考;因为王氏的老家人都属于历史上三大商派之一的徽州商帮;其明清时代雄霸商界500余年,徽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家族生意;笔记小说《豆棚闲话》中有写:徽州风俗惯例,一般人从小开始学起,到了16岁左右就要出门做生意;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氏担心就此回乡会遭到怪罪,更不甘心努力了多年就此放弃,想着下一次会试必定高中;于是利用小时候学过做生意的一技之长,一边做点小生意,一边读书备考,准备参加三年之后的会试;时光匆匆过了九年,王氏参加了三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他失望不已、心灰意冷;在这漫长的九年时间里,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王氏已经娶妻生子,当初谋生糊口的小生意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回忆起来,这段日子既辛酸又带着甜蜜。

九年前为谋生计,王氏在北京前门外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卖豆腐,他日日用手推着小磨,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生意时好时坏,勉强糊口,最担心的就是热天时当天的豆腐没卖完,隔天变质;康熙十年盛夏的一天,王氏做出的豆腐又没卖完,“哎!明天怕是又要变质了,这个夏天浪费了好多豆腐!看来天热不适合做;”于是决定歇伏停磨,待秋凉之后再干;

他将没卖完的豆腐切成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于一小缸中防止腐坏,准备自己吃;接下来王氏一心读书准备来年春季的会试,忘记了缸中的豆腐;待秋凉后,他重操起旧业之时,猛然想起那小缸中还有豆腐!慌忙打开,瞬间臭味扑鼻,只见豆腐已变成青灰色;他大着胆子尝了一口,不料变质了的豆腐别具风味,将其送给邻里、好友品尝,品者无不称奇;王氏灵机一动,从卖普通豆腐改卖臭豆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是命里注定就要从商,王氏的臭豆腐生意越做越大;有一个老主顾看中了他的勤奋踏实,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见其屡试不第,妻子劝其一心做生意;于是康熙十七年(1678),王氏弃文从商正式开始专做生意,并在北京延寿寺街西路建立了一个生产臭豆腐的基地;从此王氏凭借勤劳、进取、诚信、务实的优点,他经营的臭豆腐流芳百世,传承了300余年;至清朝末年时还曾流传入宫,慈禧非常喜欢,并赐名“清方”,也成为了后世知名的品牌之一。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的一生非常漫长,通往成功的路也不是只有一条;当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一定会另外打开一扇窗;王致和成功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人生有无限可能,只要你愿意努力,就会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