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1月25日发表文章:太空电站会成为下一个竞争热点吗?利用人造卫星来发电并传输能量的竞赛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微波形式向地面传输能量的天基太阳能发电方案

欧洲航天局(ESA)正在评估天基太阳能发电的可行性,英国资助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其中包括将电力发射到远距离的解决方案。欧洲航天局正在公开征求太空发电的建设方案,它表示将资助这项技术的研究,受益人最高可获得175,000欧元。就在本月,英国进行了天基太阳能解决方案的研究,该研究包括建设巨大的卫星,能够把光伏板产生的能量转换成高频无线电波并传回地球。

以激光的形式向地面传输能量的天基太阳能发电方案

而美国在这一领域更是迈出了一大步。在今年5月发射升空的美国X-37B太空飞机上,搭载了美国海军实验室设计的光伏射频天线模块(PRAM)。美国国防部的官方新闻稿称,光伏射频天线模块可以“在太空中获取太阳能,并以射频微波形式传回地球”。表面上看,该模块的设计意图是在太空中获取“取之不尽”的太阳能,给卫星、飞行器及地面装备供电。

在地面上建设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我们都见过,但是人类为什么要在太空中建设太阳能电站呢? 主要原因是:太阳光在太空不会受到大气影响,比在地球上至少强30%;地球上只有12小时光照,而在太空可以连续24小时有光照;太阳光可以垂直射向电池阵。总之,天基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大幅度降低地基太阳能系统由于日夜循环、气候季节、大气滤波和太阳通量入射角改变而带来的电力损失,可利用的太阳能量是地球表面的10倍以上,发电效率提高6~30倍或者更多。如果天基太阳能电源的成本和工程问题能够解决,有可能作为清洁和安全的能源,成为解决地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全新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X-37B太空飞机目前正在轨道上执行的第六次任务,包含天基太阳能发电的验证任务

实际上,天基太阳能电站的概念早在50多年前就被提出来了。1968年,美国科学家彼得格拉泽博士在《科学》杂志上提出了“太阳能发电卫星”(Solar Power Satellite,SPS)的概念。在此后几十年里,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航天机构陆续展开了研究。目前天基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概念已经基本确定,由三部分组成:太阳能发电设施(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换为电能)、空间传输设施(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并利用天线向地面发送能束)、地面接收转换设施(通过天线接收空间发来的能束并将其转换为电能)。

这三个部分中,最成熟的是太阳能发电设施。太阳光伏电池阵列技术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在理论上,地球轨道上的太阳能可以达到1365W/㎡,按效率20%计算,产生1兆瓦的能量需要约3700㎡的太阳电池阵,大约是60米乘以60米的大小。制造出这样的卫星以目前的技术并不难做到。但是,空间传输设施和地面接收转换设施的技术问题还比较多。如果采用微波传输方案,在静止轨道(GEO)上的卫星需要直径达1km的天线,地面接收天线的直径也要达到10km。如果在低轨道(LEO)上部署卫星,天线的直径可以大大缩小,但是光伏面板需要经常改变方向,而且需要更多数量的电站卫星才能满足需求。

以目前的航天技术来看,部署天基光伏电站的成本肯定要远远高于在地面建设的光伏电站,发电的效费比也远远无法和地面光伏电站竞争。但是美军看好这项技术的前景,是因为他们需要在海外进行部署,必须考虑在战时海外基地得不到当地电力供应的情况,这时,天基太阳能发电就很有吸引力了。尤其是美军正在大力测试的激光武器、电磁炮都需要足够电能支撑,一旦供能问题解决,它们的部署就不会再受到太多的限制,利用天基电站供电、由激光炮、电磁炮武装的基地出现在需要的任意地区,这对于美军可以说是个非常理想的场景,而对于它的对手来说肯定就不是那么美妙了。

在X-37B上搭载的光伏射频天线模块,简称PRAM

对天基太阳能发电感兴趣的不只有美国和欧洲,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和印度的航天机构都有类似的研究计划。其中日本最为积极,早在1987年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就成立了太阳能发电卫星研究组。2005年,日本将天基太阳能电源列入国家航天长期发展规划。日本采用了2种途径进行天基太阳能电源的可行性验证。一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利用日本实验舱的增压舱、实验后勤舱的暴露段和其他暴露设施安装太阳能试验台;二是发射小型技术验证卫星。2009年,日本启动了新的微波功率传输研究计划,在地面验证100米距离上传输千瓦级功率的微波功率传输及波束控制技术。

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在紧密追踪。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了空间太阳能研究中心。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代表队获得了第二届“国际空间太阳能学生竞赛”的亚军。在2016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团队已开展太阳能电站具体研究工作,目前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

空间太阳能发电虽然现在看起来还像是科幻小说,但有世界各大航天机构(以及军方)的努力推动,它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作者:微胖 版权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文章内容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