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们孕期的心愿吗?惟愿孩子平安的来到这个世界!还记得孩子呱呱坠地时我们的憧憬吗?惟愿孩子健康快乐!那当孩子逐渐成长,我们又在想着什么?

TA比邻家宝宝矮?TA还不会爬怎么办?TA怎么还不开口说话?要不,给宝宝报个早教吧。但价格好纠结!早教班,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到底有没有必要,先看人民日报和过来人怎么说吧。

是否有必要上早教班?2个方面来考量!

1.值不值

获益和成本,你更偏重哪一个?如果觉得经济支出不是问题,时间投入也能够接受,那么可以选择早教班;反之,没必要神话早教班的作用。

部分家长支持孩子早教的:

因为比起没有太多经验的父母,容易溺爱宝宝的长辈,早教班的环境会让宝宝养成更好的习惯,养成更好的性格。

很多早教班,能启发孩子的很多能力,而且会给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重要的是早教班会需要爸爸或者妈妈的陪伴,对亲子之间亲密关系建立有帮助。我赞成上比较成熟的早教机构。

还有一点,能让孩子交到朋友,而且都是同龄小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适不适合

可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性格,和不同的接受、适应能力。如果大人和孩子都能在早教中受益较多,那么早教课值得一上;反之,早教就显得不那么有意义了。

当然,也有家长持中立态度:

早教只是给孩子一个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间接的培养孩子好的性格。最主要的其实是教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家长不能把主体定位为早教的老师,其实主体是家长。早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长用心的话不比任何一家早教机构差。

不同年龄孩子如何早教?

0-1岁 重点:刺激感官

宝宝主 要通过眼睛、耳朵等器官来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获得各种体验,为脑部发育打基

推荐方法:

1.用积木发声:给宝宝两块积木,让他一手拿一块,然后相互撞击,发出声响。

2.辨别方向:准备一只铃铛或其他发声玩具,在宝宝左右两侧交替发出声响,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触觉刺激:准备触感、质地不同的各种物品,如皮球、塑料玩具等,让宝宝直接摸着玩儿。

4.熟悉颜色:大约从4个月开始,宝宝就可以区分不同的颜色了。可以拿颜色认知卡片给宝宝看。

5.找玩具:当着宝宝的面,将他的玩具藏在一个小桶里,然后让宝宝去找。

1-2岁重点:促进小肌肉发育

宝宝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可以多做一些活动脑部的游戏,更好地刺激脑部发育。

推荐方法

1.画画:1岁多是教孩子涂鸦很重要的时期。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画,也可以给宝宝笔和纸,让他自由发挥。

2.折纸:准备几种质地、厚度不同的纸。先让宝宝感觉纸的质地,再让宝宝随意地折叠。

3.捏橡皮泥:准备一些橡皮泥,让宝宝随意揉捏。还可以让宝宝用小模具在橡皮泥上印出各种图案。

4.模仿秀: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好,然后- -起做各种动作。可以先由妈妈做,然后让宝宝模仿。

5.贴画:准备一些宝宝喜欢的小贴画,让他随意地贴

2岁以上重点:激发想象

宝宝想象力开始发展,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推荐方法:

1.按节拍做律动:给宝宝播放童谣的录音,让他按着节拍做律动。

2.敲水杯;在玻璃杯中添加不同量的水。然后让宝宝敲击不同的杯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剪纸:给宝宝准备一些剪纸和一把安全剪子,让他随意地剪,当剪出不同形状时,让他说一说,剪得像什么。

4.去超市:去超市购物时可以带上宝宝。在购物过程中,可以和宝宝讲-一些相关的话题。

5.给爸爸妈妈讲“故事”:可以让宝宝讲一讲,今天看到了什么,和谁玩了等等,鼓励宝宝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

注意!家长最易犯的九个早教错误

错误1: 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很多父母常常会叮嘱孩子:别和人家抢。实际上,这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喜欢的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

点评:

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对方个头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实际上,孩子之间的争抢是否真的这么可怕呢?也未必。

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早教错误2: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故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2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错误3: 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的儿子一块下跳棋,虽说徐航只是陪着儿子玩,纯粹是消遣,但小孩子的思维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的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错误4:害怕孩子向你提出要求

故事:赵锦华什么都不怕,就怕带着2岁的儿子去逛超市,因为孩子一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乐得手舞足蹈,一会儿看中了一辆汽车,一会儿又想买个天线宝宝。满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闹,让父母束手无策。

点评:2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主动跟父母提要求,甚至用各种方法来获得批准。因此,一些父母很怕孩子提要求,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拒绝,或者怎样做才能两全其美。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了,因此当他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制定一个规划,如条件符合,就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孩子在愿望满足时会格外珍惜。

错误5:做家务给报酬

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家里就忙开了。十点左右,客人陆续来了,妈妈一边忙着倒茶,一边吩咐婷婷给客人洗水果。一贯给父母“长脸”的婷婷这次却没有像以前那么乖巧。直到妈妈说:“快去,洗一个五毛钱。”她才乐呵呵地去了。

点评: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主动帮你干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浇花等,你应对他的这种表现给予表扬,但切勿说:“你天天这样做,妈妈每星期多给你10元零用钱。”或者用物质引诱的方法:“乖乖,将自己的碗筷端到厨房,我就给你吃一杯冰淇淋!”因为说到底,物质奖励不能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助人为乐、 热爱劳动的品德。

早教错误6: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故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好,穿发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好,好,去儿童乐园。”……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殊不知,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甚至还没有流露之前,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早教错误7:“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故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但这是大人的常规思维,也想不到有什么更合适的办法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仔细想想,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做只会束缚他自己的思维。

早教错误8:随意泄露孩子的个人隐私

故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就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也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个人,即使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早教错误9:饭桌上的妥协者

故事:“开饭喽!”听到妈妈的声音,思思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饭。”“好,好,我这就去帮你买。”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可你却百依百顺:嫌鱼肉腥,就改吃红烧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汉堡包、炸薯条,就去快餐店。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和怎样吃,由父母决定;而孩子是否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