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历时16年的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已经迈出最后一步,只等待探测器返回,并带回月壤。
看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送入太空,“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的许多研究人员,终于可以喘口气,对于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来说,悬在心头的一颗大石也终于落地。这位中国自主培养的空间科学大师,和许多中国航天人一样,心中始终怀着一个飞天梦,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测器,数十年如一日,活跃在中国航天事业最前沿。
回望杨孟飞的成长路,或许能够看到,他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中坚力量,并且引领中国航天崛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缘计算科学
1962年,国内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严重自然灾害结束,国民经济迎来一丝喘息的机会。杨孟飞就在这一年,出生在湘江边上的湘阴县。虽然生活条件贫寒,但为了小孩子的成长,杨孟飞的父母也从不吝啬把最好的都给他们。因此,杨孟飞也算拥有一个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的童年。
由于父亲是村里的会计,杨孟飞从小在家里看着父亲用算盘算数。随着指间飞快滑动,复杂的数字计算在瞬间得到准确的结果,杨孟飞心里大呼神奇。很快,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也学会了熟练使用算盘进行计算,从此,他和“计算”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恢复高考之后,杨孟飞顺利考上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于对数字计算的浓厚兴趣,杨孟飞选择了自己完全陌生的计算机专业。那时候,计算机科学刚刚被引进国内不久,对很多人来说,这种从没见过的大型机器,是完全陌生的。而对于攻读计算机专业的杨孟飞来说,有机会去研究这种先进的技术,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那时的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子计算机人才,浓郁的学习氛围使杨孟飞不敢有一丝懈怠。一次次深入了解,一个个问题被解答,年轻的杨孟飞已经似乎看到了计算机这种技术在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他不放弃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到毕业时,已经把国内所有能拿到的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成果研读了一遍。

胸怀飞天之志
1982年,年仅20岁的杨孟飞大学毕业,面临着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难题。他深知这将决定他未来的路。
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是在国际上,美苏在空间探索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苏联率先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而美国又后来居上,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壮举。
相较之下,我们虽然已经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空间科学的发展与美苏相比,已经落后太多。一想到这,杨孟飞心里就不是滋味。
如果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空间探索中去,那才能将自身所学知识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于是,杨孟飞决心考研,继续深造,志在飞天,最终报考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的空间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
在北控所,杨孟飞开始了自己与中国航天事业共同起飞的历程。在这里,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三年后,他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并留在北控所从事研究工作。
往后的时间里,杨孟飞在航天五院里,屡次提出创造性方案,解决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诸多难题,他本人也从星载计算机研究室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成为航天五院副院长。
在嫦娥五号探测阶段,杨孟飞作为总设计师,凡事亲力亲为,勇于担当,和所有中国航天人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求真务实,无畏挑战
杨孟飞初入航天领域,刚好是中国航天再次向世界航天前沿发起冲刺的时候。时值国家提出“863计划”,空间探索作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也再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
杨孟飞和全国航天工作者一样,摩拳擦掌,誓要在国际航天领域书写中国人的传奇故事。他的身上,也闪耀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精神。
第一,不畏挑战,极力开拓创新。
太空探索是国际科技尖端领域,国际上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可谓“水泄不通”。对于我国空间探索的科技人员来所,每一个遇到的难题,都是需要跨越的挑战。
1992年夏天,杨孟飞第一次来到发射场执行任务,是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即将发射的长征二号做好准备工作。为了最终实现载人航天,技术人员必须解决飞船返回式技术难题。为了提高返回式卫星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负责该系统的杨孟飞绞尽脑汁。没有任何技术指导,他和团队就不断试验,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机冗余TMR/S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
简单来说,三机容错技术就是三台机器共同工作,互为备份,又具有自检功能。成功发射并返回后,杨孟飞欢呼雀跃,这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解决了又一难题。后来,杨孟飞还因此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套系统后来在神舟飞船的发射中再建奇功。神舟飞船无疑是中国在20世纪难度最高、最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新技术都是过去从未遇到过的。而其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又要数制导导航控制技术。使用了这套系统的神舟飞船控制系统更保险,在这套方案的支持下,飞船在太空遨游后,才能顺利返航。

第二,不做则已,做则力求最好。
从小,杨孟飞就有一股韧劲,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全力做到最好。他从进入北控所至今,已经三十多年过去,由于他的专注、投入,如今已经是嫦娥五号工程的总设计师。在他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嫦娥号系列探测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首次。
今年年初发射的嫦娥四号,不仅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在月球背面第一次软着陆,而且还拍摄到月球背面第一张全景图。
而嫦娥五号,也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探测器开展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在地外天体起飞、携带样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壮举。为了实现这些技术,确保嫦娥探测器正常运行,杨孟飞作为总设计师,经常通宵达旦,不断提出完善方案,解决任何可能存在的瑕疵。
为了确保嫦娥探测器顺利返回,杨孟飞又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探测器突破了月地高速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实现我国首次再入速度达11千米/秒的月地安全准确返回。不久后的将来,嫦娥五号也将以这种技术返航。

第三,去伪求真,做事低调务实。
如今的杨孟飞,已经成为一个专业技术扎实、善于攻关的控制计算机专家,这离不开他多年以来低调做事,脚踏实地的作风。
从事科研工作,切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尤其是讲究整体性、系统性的航天科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北控所成立近50年来,战功赫赫,为中国航天立下了汗马功劳。荣升北控所掌门人之后,杨孟飞也肩负起让北控所更上一层楼的重任。上任初期,刚好是制定“十五”发展规划的时候,他就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研究所”的目标写进规划中。
为什么不是“世界一流研究所”呢?因为实事求是的杨孟飞深知,现阶段还没法做到世界一流,但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研究水平,却是不容推辞的。
除了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和创新之外,杨孟飞还对所里的工作形式进行改革。他充分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让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专长,摆脱了以往所里一个人从头到尾干到底、效率低下的问题。
如今,杨孟飞已经顺利当选中科院院士,完成了他为北控所“培养一到两名院士”的目标。北控所人才济济,变得更加务实,功劳簿上有杨孟飞不可抹去的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中国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这几年的发展,已经令世界其他国家刮目相看。等嫦娥五号带回月壤后,也将意味着中国探月工程第一阶段的圆满结束。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中国人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宇航员登月。
但是,登月工程空谈无用,每一个成就,这都是在无数像杨孟飞这样的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一步步实现的。
身兼数职的杨孟飞,又回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以及学校星载计算机与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希望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相信,在杨孟飞以及跟他一样的航天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航天必定能够书写出更多动人的故事,以及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